民主搏擊:不應忽視教會的抗爭力量

民主搏擊:不應忽視教會的抗爭力量

自回歸以來,香港的民主呈倒退現象,能夠代表沉默大多數對民主訴求的民主派人士,在立法會的分組點票制度下,變成淺水蛟龍,動彈不能。政府的政策雖然有偏離法治、無視民眾的訴求,也在立法會內照章通過,令民主愛港人士欷歔不已。於此民主最低潮時期,基督教和天主教的教會領袖,就一些社會事件發言,在萬馬齊瘖的民主訴求中,教會的聲音顯得特別響亮,看來就像教會與民主派人士聯成一陣線,對民主有所訴求。

嶺南大學政治與社會學系副教授 梁潔芬

在民主的問題上,首先要認清的是教會不是政黨,爭取民主不是它的主要任務。但是教會,尤其是天主教會,會依它的社會訓導,依正義與和平的取向,去為弱勢社群請命,在某些政策上發表與政府及社會大流不同的意見,例如對居港權、邪教立法、無證兒童入學、二十三條立法等問題上,以正義和悲天憫人為大前提,表達意見。而以上的問題,法律界和民主派人士也曾對政府有所訴求,所以才會有人認為天主教會在回歸後,與民主派結盟,向政府爭取民主。

代民眾伸張正義
其實認為教會爭取民主,是美麗的誤會。因為教會、法律界和民主派人士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對政府的施政作出訴求,當政府對這些合理的訴求充耳不聞時,就間接把民主派人士、法律界人士和教會連結起來,成為不妥協分子。
容筆者向政府進一言,請不要低估有教會在內的訴求力量,若不妥善處理,必後患無窮。
面對一個封閉政權,民眾在有冤無路訴時,教會為了伸張正義,自然成為代他們出氣的渠道,近代成功的民眾運動,背後多有教會的支持。例如:菲律賓民眾推翻獨裁者馬可斯,令東歐變天第一步的波蘭團結工會的抗爭,甚至東帝汶脫離印尼的獨立抗爭,倘若沒有教會的支持,人民不會抗爭成功,民主無法伸張。
香港的天主教會過去百多年來,一向都沒有逢政府必反的作風,而且教會內的主流人物,也不是嚮往民主之輩。相反在天主教會的架構中,民主的氣息並不太濃厚,重男輕女等陳舊作風,充斥在決策層內,但是它站在弱勢社群那邊、伸張正義的做法,掩蓋了建制內的許多弱點。
當它為弱勢社群和正義而高聲吶喊時,總有很多人支持;若政府不理會它的訴求,對它的聲音置若罔聞時,它會利用傳媒愈喊愈響,繼而與民主派和法律界結盟去繼續爭取。

與政府關係有變
去年底反二十三條立法的六萬人大遊行中,教徒在巨型的大十字架下遊行,在香港天主教史上是屬首次。見到此情景,不禁要問:為何天主教會和香港政府的關係,由從前的合作和對話交談關係,淪落到今日的對抗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