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研究助理 盧偉明
教育統籌局局長李國章公布研究增加高中及大學的學費,影響層面表面上只有高中生及大學生,但是配合政府一直推行的學費貸款政策,香港將在不久將來成為不折不扣的債務社會。
現時學費的釐定,與香港家庭的經濟狀況有很大距離。大學學費的釐定與成本掛鈎,每年學費達四萬二千一百元,這個數字已遠遠超出了每月家庭入息中位數一倍以上,百分之五十或以上的家庭,大學學費佔全年家庭總收入六分一或以上。這種釐定標準根本沒有考慮這些家庭的財政困難。
再者,政府為了避免有學生因為財政問題而未能接受教育機會,分別推出了政府助學金及貸款計劃,以及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的一個特點,是貸款利息由貸款日開始計算,與政府助學金及貸款計劃有別。再者,前者的貸款利率較低,後者的貸款利率則較高。如果學生透過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支付學費,在未有還款能力的在學期間,已累積了不少利息。
根據學生資助事務處所提供的數據顯示,政府助學金及貸款計劃拖欠還款的個案在近半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五。不難估計,貸款利率較高的免入息審查計劃,情況可能更惡劣。教育統籌局在這個時刻,研究增加高中及大學學費,為了解決財赤而藥石亂投,實屬不智。
問題的嚴重性在於香港人由學生時代開始已負上沉重債務,未畢業就成為了新世代負資產族。再加上因為樓價暴跌而成為負資產的中產階級,香港漸漸變成債務社會。債務社會的消費模式,往往由賺取最大利潤,轉變為減少最多債務,這個轉變不但減少可用作投資的資金,而且會減少各種消費活動,令經濟停滯不前。
教育統籌局有責任調整學費,但是研究方向卻不應以增加學費、減少財赤為本,而是應從減少學費、增加投放着手,才能配合行政長官董建華所提出的「投資教育絕不手軟」的施政方針。教育政策除了要提高人的素質外,亦應考慮政策所帶來的社會影響。
假如增加學費實施後,不難相信整個社會將出現新一輪的增加學費潮,牽涉範圍將會大大擴張,毅進課程、副學士課程、授課式碩士課程、以自負盈虧形式開辦的學位及副學位課程等的學費將會跟隨上升,影響一整代年輕人。當我們的年輕人畢業後的目標不是任何個人或社會發展大計,而是清還政府貸款,教育再好,亦只是香港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