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中國概念這股熱潮應該未完,但當然要非常小心地應戰。過去多年,紅籌國企大上大落的走勢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不過今次牽涉的資金流向應相當有利,真正最值得提防的有兩點。
首先今次熱潮中是以國企先行,估計與不少國企在下一次公布期將交出理想業績有關。中國經濟主要由內需推動,再加上基建投資維持強勁,但筆者認為受惠於現時這種形勢的原材料商,短期可望維持強勢,長線則要有保留,緊記這些股份的業績周期性甚大。外圍疲弱,中國現時仍可獨善其身,但這個過程為時未必太長,中國內需推動的原料漲價,中長線應該回落,所以這類股份應以短炒心態出擊。
其次是資金推動的升市,通常都是被源源不絕的股票供應所擊退,最近因為國內有關機構換班,所以新股活動較少.即將有中外運招股,正牌紅籌國企出口不易,不過集資額大,對市場氣氛亦有影響。
另外,目前市場對工業股需求甚殷,這類公司隨時有一大批可推出市場,市場似乎已比以往理性,但以筆者接觸所見,不少資金的選擇性並非太強而已,新股以至批股活動,對資金的確會起分流作用。
中國電信(728)是一個值得重溫的例子,上市前影響了中移動(941)及聯通(762)的股價,上市後這兩隻股份曾有反彈,其後則因政策風險再度回落,變成不易評估長線影響,但觀乎中海油(883)在中海油田服務(2883)上市後的表現,則明顯有今非昔比之感。
中國電信的股價表現亦算是失望,固網不錯沒有大增長,但在國內是可望有十幾個巴仙年增長率,現價PE息率吸引,在一眾大行唱和,又有中國熱下,仍只變成中石油(857)電訊版,反映出中資股捧場客炒細不炒大的投機取向,不過現水平則屬不錯的投資對象。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