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樽再用或釋致癌物

膠樽再用或釋致癌物

【本報訊】市民為環保而重複使用原本用完即棄的膠樽盛水飲用,但加拿大一項研究發現,三分之一受訪學童的水樽含有細菌,甚至包括大腸桿菌;美國研究員也指出,重複清洗和使用的膠樽,有可能釋放出有毒及致癌物質。本港學者強調,最安全是使用可抵禦高溫的水樽,並不時以沸水消毒。

三分一受細菌污染
加拿大一項研究在卡加利一間小學抽取七十六個學生水樽的食水樣本,發現三分之一樣本受到細菌污染,甚至含有大便中的大腸桿菌。當地相關部門已呼籲家長勤為子女清洗水樽,並把食水煮沸。
可是,經常清洗水樽也不一定安全。美國愛達荷大學一位研究生初步發現,經常清洗水樽可能加速塑膠的分解,或會釋放出有毒化學物質;常用以製造用完即棄膠樽的「聚乙烯對苯二甲酸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會隨着時間而分解,用得愈久,釋出雜質愈多。
研究又發現,其中一種常見於重複使用水樽裏的有毒物質為「己二酸二辛酯」(DEHA),可導致體重下降、肝毛病或出現生殖困難,甚至懷疑可以致癌。
中文大學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陳竟明說,小孩水樽含細菌,準是不注意衞生、不清洗水樽,「入面嗰啲變咗漱口水」。他提醒家長,食水在水樽內逾二十四小時即應棄掉,不宜飲用。
至於經常清洗膠水樽會否釋放有毒物質,他認為難以一概而論,現時製造膠樽的成份分為七種,且視乎使用和清洗方法而有異;用自來水沖洗不足以令合成物分解,但若盛載橙汁等酸性飲料或熱水,則較為危險,最安全是使用可抵禦高溫的水樽,再不時用沸水清潔,當膠樽出現變形、變色或裂痕時,就應即時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