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橙紅色的三文魚美味可口,難怪港人平均每日吃掉三萬公斤。不過,在視覺與味覺享受的背後,一片片的三文魚刺身卻暗藏損害視網膜危機。
英國《衞報》報道,在歐洲養魚場出產的三文魚將面臨「大色變」,由一向引人注目的橙紅色變成樸素的灰白色,因為歐盟食物安全組織將會限制魚場使用一種名為角黃素(Canthaxanthin)的橙紅色素,混入海產飼料中,理由是眼睛吸入過量角黃素會破壞視網膜,影響視力。
香港食物環境衞生署發言人則表示,角黃素天然存在於一些食物如磨菇、魚類和藻類等,亦能加進動物飼料中,以增加肉的色澤。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世界衞生組織聯合食品添加劑專家委員會對角黃素的安全評估,從食物中攝取角黃素的份量,長遠並不會對健康構成影響,而本港的《食物內染色料規例》亦允許使用這種色素。
角黃素也有用作雞隻飼料,可令雞肉和雞蛋看起來更光澤。歐盟食物安全專員DavidByrne說:「科學評估已顯示,吸入高份量角黃素的話,這種物質會積聚於視網膜,影響視力。使用角黃素純粹為了美觀,在食物上添加色澤,減少劑量卻不會對魚肉的質素和味道造成任何反效果。」
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香港人每年花費四億元,吃掉千萬公斤三文魚。其實,天然的三文魚本身就是粉紅色,不過,現時在超市買到的三文魚,九成都是來自人工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