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殊原定今天在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會宣布向伊拉克開戰的確實時間,現據報道只會號召國民作好戰爭準備,而暫不宣布開戰了。有關報道指美國在二月底三月初之前都不會用兵。其原因,據說是未完成對波斯灣的作戰部署,但更重要的原因,相信是在國際社會、國內民意以至美國政府內部,都還沒有得到布殊及其幕僚認為應有的支持。
在國際社會,美國原希望有五十三個國家協助攻伊,但至今只有英國、澳洲、捷克願參與行動,科威特和三個中東國家願提供後勤支援,大國如法、德、俄、中都認為應給聯合國武檢小組多幾個星期時間,並認為應在聯合國通過新決議後才動武。美國另一盟友加拿大也支持法、德的立場。
美國國內民意,儘管有百分之六十四的人同意用武力鏟除侯賽因,但也有百分之六十三的人認為應以外交途徑解決伊拉克問題。而布殊的民望則跌至「九一一」以來的新低。
美國政府內部,布殊原希望國務卿鮑威爾在昨天(香港時間今天)聯合國武檢小組發表報告後,即宣布伊拉克種種罪證,然後今天的國情咨文宣布確實開戰時刻,但鮑威爾希望多做些外交工作才作決定。
一般認為,鮑威爾是美國政府內的鴿派人物,而副總統切尼、國防部長拉姆斯斐爾德、國家安全顧問賴斯則屬鷹派。
在這次醞釀攻伊戰爭期間,鮑威爾一直主張應先交聯合國安理會處理,但鷹派則認為,不管聯合國有沒有授權,美國也要對伊拉克開戰。鮑威爾的意見看來暫佔上風,美國似乎無法不顧國際社會的反對,單獨攻伊矣。
一九九一年波斯灣戰爭何以草草鳴金收兵,至今仍是美國軍界、政界及媒體辯論的話題。當時的總統老布殊、國安顧問史考克羅夫特、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鮑威爾和聯軍最高統帥史華茲高夫都寫了回憶錄,為自己的角色辯護。但一般認為,當年沒有犂庭掃穴,真正擊敗伊拉克,反而讓侯賽因仍然當權,並保留住他的精銳部隊(共和衞隊),甚至很可能保存大批生化武器,更向生產核武之途邁進,種下禍根,是美國這次不得不再燃戰火的主因。而當年沒有將軍事行動進行到底(打入伊拉克)的關鍵人物,正是四星上將鮑威爾。
據報道,有參加越戰實戰經驗的鮑威爾,實是一個「鴿派將領」。十二年前波灣戰爭一開打,他就希望趕快結束,當伊拉克被打至潰不成軍之時,鮑威爾即向老布殊表示「任務完成」,建議停火。老布殊同意,他的解釋是不願國際媒體報道美軍大舉殺伐,公路上屍體堆積如山,也不希望進攻巴格達而引致阿拉伯國家掀起反美浪潮。
鮑威爾與老布殊當年的決定儘管不無道理,但當今的鷹派人物(切尼、拉姆斯斐爾德等)私底下卻批評當年決定草草收場是「大錯」。若不是當年留下禍根,今天又何須冒天下之大不韙,勞師動眾,耗資數百億,再打一場具爭議性的戰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