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
手頭有三個數據:一是二○○二年中國內地居民存款達八萬七千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七點八;二是二○○二年底,中國全部金融機構的存差(即存款超過貸款)為四萬三千億元,比二○○一年底的存差三萬二千億元增加百分之三十四;三是二○○二年底,中國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比例達百分之二十五點三七,約二萬三千億元(不包括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已經剝離的一萬五千六百八十八億元不良資產)。
這三項數字總結出一幅圖畫:即便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等採取審慎貸款政策,但是,鑑於種種因素,不良資產比例仍然高企不下。
實際上,經過中國央行和所有境內金融機構的共同努力,二○○二年與二○○一年比,不良資產減少了九百五十一億元,相當於下降四點五個百分點。若以每年減少一千億元的規模,二萬三千億元不良資產需要二十三年才能消化完。關於中國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比例,另外有一個估計即實際高達百分之四十,約四萬億元。果如此,則需要四十年才能將之全部清理。
然而,客觀情勢容不得如此慢條斯理。第一,巨額不良資產吞噬了銀行的資本金。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充足資本率都低於百分之八。以工商銀行為例,資本金缺口約一千五百億至二千億元。四大國有銀行資本金缺口至少是六千億元。第二,巨額存差要求銀行支付巨額利息。雖然目前存款利率很低,但是,銀行和其他以存款為主要負債的金融機構,不可能長期維持巨額存差。換言之,持續巨額存差不是銀行和其他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的健全的狀況。第三,繼續維持巨額不良資產(即便趨於下降)和巨額存差,意味着銀行體系乃至整個宏觀經濟持續面對不容低估的潛在風險。一旦風吹草動引發大量居民提款,銀行體系便可能陷入危機。中央銀行固然可以印鈔票來應付擠提風潮,但是,人民幣的信譽(包括人民幣滙率的穩定性)則將嚴重受損。
所以,二○○三年中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金融改革,其中最關鍵的便是國有商業銀行體制改革。真正是刻不容緩,不能指望二、三十年時間讓你慢慢消化舊體制的積弊。然而也不能指望立竿見影。所以,我在本報多次強調,為了減輕積極財政政策的壓力,中國內地股市必須止跌回升。最近滬深股市出現強力反彈,已露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