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去年底起突然觸發核武危機,重啟核設施並退出《核不擴散條約》,迄今動機與意圖未明。美國《華盛頓郵報》周一引述中國及南、北韓消息人士透露,北韓領袖金正日是因半年前開始實施的經濟改革失敗,社會陷入崩潰邊緣,不得不打「核武牌」,圖迫使美國給予經濟援助解困。
去年七月,北韓宣布史無前例地取消配給制,放寬物價和工資管制,外界揣測北韓要效法曾被稱為「竹幕」國家的中國,推行經改和對外開放政策,一度令外界和北韓人憧憬自由市場經濟將臨。
不過,中國當年是先推行農村改革,才敢闖物價關;但北韓自忖是個工業化國家,全面放寬物價和工資管制,便可同時鼓勵農民多種稻米和工人多勞多得。
北韓工人工資雖頓時增加了九至十五倍,但遠遠未能抵銷生活開支的增幅──大米漲價四十倍、豬肉七倍、柴油三十七倍、電費五十九倍、房租二十四倍。通脹全面失控,有工廠被迫以兌換券代替現金支薪,但不少店舖根本無貨可賣。
南韓政府資助機構「韓國國統會」的經濟師吳承聿指出:「北韓新經濟政策失敗了。去年七月燃起的希望,到今天幾乎已完全幻滅。」
經改無法刺激經濟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加上外國的援助減少,令危機深化。
中國消息人士透露,金正日眼看在無法保障國安、又得不到美國權傾的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援下,北韓經濟危在旦夕,遂製造核危機,希望迫美國就範,提供經援。
擔任北韓政府顧問的華裔經濟師崔盈久(音譯)坦言:「目前的經濟形勢比改革前更不穩定……他們正面臨社會動盪和經濟崩潰危機。」
金正日的如意算盤能否打得響,仍是未知之數。俄羅斯周日警告,美朝緊張關係繼續升級,可能會引發戰爭。
南韓總統金大中的特使林東源周一抵達平壤斡旋,已與金正日親信會談但預期不能即時解決問題。北韓周一也相應讓步,承認聯合國司令部擁有南北韓跨境鐵路和公路的邊境路段管治權,掃清重接兩韓陸路運輸的最後障礙。
《華盛頓郵報》/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