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和高官們不停告訴市民香港要邁向「知識型社會」,最好方法就是以身作則;讓政府的政策也建立在市民看得到的清楚事實根據上。
舉個例說,在上周的財務委員會上,政府要求議員通過對中小企資助計劃的若干調整。官員回答議員問題時,確認了計劃的目標是在於香港整體利益,不是單純資助一些有需要的中小企公司,而整體利益,是指中小企即使是在大陸購買設備及僱用員工,到底也是在香港經營,會使用香港服務,聘請香港僱員,提供就業機會。
這個道理原則上沒錯,但卻過於籠統,要真正斷定這個計劃是否達到意想中的功效,需要的是具體數據和分析,以解答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參加計劃的中小企在港聘用多少人?在內地或外地聘用多少人?使用哪些香港服務?使用哪些內地或外地服務?
我不是建議增加條件和限制,而是收集這方面的數據,以便政府對中小企的營運和需要、對香港經濟所起的作用加深了解,作為調校現行政策或訂立新政策的基礎。政府應公開所得的資料和分析,向市民解釋,不能老是逗留在便利商界就是有益整體經濟、有益全港市民等再難服眾的概括原則。
沒有分析數據,公眾所得的印象就是任何資助計劃都不過是政治性質的「分餅仔」。港大的香港經濟研究中心發表的研究報告顯示,香港有半數工貿公司僱用五名以下員工,每年銷售額低於一千二百萬。同時在內地有經濟活動的公司佔全港工貿公司過半,在內地聘用一千一百萬人,在香港僱員則有四十七萬七千多。政府怎樣能夠以資助中小企的政策推動整體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