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兒
沙田呂明才小學被揭發涉嫌濫用公帑,以五百多萬興建觀光升降機,惹來各方批評,教統局的解釋亦未能使人釋疑。整件事件正凸顯了近年公共行政學的熱門課題──「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爭議之處。
按傳統管理模式,作為政府機構的小學,會依循既有的規範行事,即使興建升降機,由於政府定期撥款,不愁資源,故此亦不會刻意宣傳,更不會把之包裝為「觀光升降機」。但是,自從引入「新公共管理模式」後,各部門便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政府採取新的衡工量值方法,產出導向,以結果好壞作為調撥資源的準則;所服務的對象則被視為「顧客」。要爭取更多資源,便得為「顧客」提供更好的服務,以各種辦法取悅「顧客」。眾學校自然各出奇謀吸引多些學生入讀,事件中的觀光升降機便是一例。問題是,誰才是學校的「顧客」?是學生、家長,還是支付公帑的納稅人?據報,該校很多家長都贊同校方有關決定,但納稅人的利益又是否得到保障?
其實,這次事件是可以避免的。本來小學興建升降機並無不妥,但在現時庫房嚴重入不敷支時,該校居然動用五百多萬公帑興建升降機,並高調地把它包裝為可觀看校園優美風景、增加學生歸屬感的觀光升降機,便顯得有點不可思議。
其次,教統局錯誤地批准有關工程的撥款,事後很難與學校劃清界線。不同官員對興建觀光升降機的理由莫衷一是,該校校長說是為了環保教育、增加學生歸屬感;教統局局長李國章則為了合理化這筆胡塗帳而聲稱是為了照顧校內的傷健學生,結果愈說愈亂。直至現時為止,政府仍然堅持當初的決定是對的,秘書長羅范淑芬只是批評校長包裝的方法,而未有否定觀光升降機的存在價值。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缺憾在事件中表露無遺,政府機構和部門在繼續推行有關改革時,實在應小心規劃和把關,並以這次事件引以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