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最初出現的地方,就是商品市場;特別是農產品,更加需要期貨市場的協助。
例如種植粟米的農夫,往往要望天打卦。如果那年天氣不好,時常乾旱或多雨,粟米的收成便成疑問。如果收成欠佳,農夫的收入便受影響。相反,如果那年風調雨順、收成極佳,又會害怕市場供應量太多,價錢會大幅下調。如果買家壓價,農夫的收入便不會大幅上升。如果市場真的供應太多,甚至要以蝕本價才能把農作物銷售出去;如果不肯降價,最後可能要把部份農作物倒掉,或者以賤價把它作為動物飼料。
正因為天氣難測,從事耕作的農夫便要面對很大的風險。要把風險降低,期貨便能提供一個途徑。
英文「Futures」,有未來、將來的意思。現貨市場的買賣,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貨物定價與交收是同時進行的。而期貨交易則是把定價及交收兩個程序分開進行──現在先決定價格,而交收則待未來進行。
例如種粟米的農夫預計今年會豐收,但又害怕到收割農作物之時,市場會有大量粟米應市,造成價格大幅下降,影響收入。要降低這個價格下跌風險,可以在市場先以期貨形式把部份未來粟米收成預先以期貨形式沽出。
因為期貨的特性是先定價後交收,今天把粟米收成預先沽出,便能鎖定價格,保障未來收入。真正到收成之時,再把粟米付運,那麼期貨交易便告完成,農夫亦能夠收取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