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與包裝 - 吳靄儀

包與包裝 - 吳靄儀

一月十八日《星島日報》介紹了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蘇鑰機以本港十四家日報如何報道二十三條立法為題的一個研究報告,所用的標題是「從照妖鏡看23條報道」,稱這個研究為「拆穿文字背後的偽裝」的「照妖鏡」。
本人看後有點疑惑,於是找來蘇教授的原文細讀,發現原文是探討「究竟香港十四份日報如何報道〔23條立法〕此事?在版面上呈現的『傳媒現實』是怎樣?」一點沒有指這些報章報道有偽裝之意,更談不上拆穿西洋鏡,或令妖怪現形。
《星島》文章裏的一條小標題是「正反陣營大搞『意識包裝』」。「意識包裝」一詞引自蘇教授原文,是學者WilliamGamson著作中"ideo-logicalpackage"的繙譯。我沒讀過Gamson的原著,但懷疑這「包裝」譯得不大貼切,以致令人想入非非。
今時今日,「包裝」確有「偽裝」的意味,因為廣告力量至大,包裝與內容未必一致,而包裝力量大於內容。但這個解釋的「包裝」應是"packaging",作為名詞的"package"是指整個包裹,例如"informationpackage"就是一個文件夾子包藏着各種資料,而作為形容詞的"packagedeal"就是以一整套作為交易的實體,兩者都沒有偽裝的意義。
報告原文列出的「意識包裝」有「國家安全」、「必要的事」、「民主權利」等,顯然每個名詞之內包括多項理據,重複得多了,就會有提一個名詞,就代表了這些理據的功效。蘇教授說明這只是中期報告,分析只做到去年的十一月九日,我希望早日看到這個有用的研究的最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