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的相對詞語,就是合資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QualifiedDomesticInsitutionalInvestor)。QDII的出現,亦是針對於一些新興市場,而市場本身仍然存有一定的外滙管制。為了避免外滙流失,只限一些特定機構,才能到海外投資。
在香港,資金能夠自由進出進入。但在九七金融風暴發生以後,香港的金融市場受到很沉重的打擊,成交金額由高峯期的每天百多二百億,下跌至近年的數十億。怎樣提高香港的股市交投量,繼續維持香港的國際性金融地位,成為首要的任務。
要提高市場的交投量,除了要降低交易費用,例如佣金、印花稅等之外,吸納新的客戶,亦是一個較為理想的辦法。
香港股市有不少中國大陸的國企、紅籌及民營企業股份上市。這些股份除了會吸引到香港及國際機構性投資者買賣之外,還可能吸引到中國投資者的興趣。但是礙於中國仍然存在外滙管制,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兌換的關係,普通國內的投資者是不能夠買賣香港股票的。
而所謂QDII,是指一些由國家認可的機構性投資者,容許投資在境外的股市。而這種QDII,就是港人所期望的北水南調。
由中國大陸認可的QDII,投資在香港的股票,能為香港股市注入新的「水源」。不過因為外滙管理問題,如果任意讓國內資金來港投資,可能會造成外滙流失的問題,所以暫時國內的QDII計劃還沒有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