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立法會花了兩年及一千四百萬元調查公屋及居屋短樁事件,昨日公布第一份報告,直指觸發短樁問題的導火線,正是政府定下不切實際建屋目標,而當時的房屋局局長黃星華、房委會主席王䓪鳴、房屋署署長苗學禮不但視若無睹,反而只顧盲目追求以低成本達成目標。負責有關調查報告的議員劉健儀承認,由於多位被批評的政府高層已不在其位,要追究有一定困難,不過有受短樁影響居民則認為官員要負責。
報告又提出十三項改革建議,最主要是建議政府研究削減房委會職能,特別是應否繼續由房委會興建公屋及居屋。
立法會公營房屋建築問題專責委員會首份報告主要討論石蔭邨第二期、沙田圓洲角以及東涌三十區第三期三個地盤短樁事件。由於天頌苑的短樁事件正進行法律訴訟,故要留待下一份報告交代。今次報告直指由九十年代開始,政府已經不斷高估公營房屋建屋目標,到○○至○一年度,建屋指標更高達十一萬個單位,報告形容是「不切實際建屋量目標」。
不過面對龐大建屋高峯期壓力,當時房屋政策高層不但未有採取措施「確保建屋目標切合實際」,反而只顧追求盡快達到目標,最終「暴露建造公營房屋的工作機制弱點」,引發短樁事件,但就與董特首的八萬五建屋目標無關,報告更力數由現已退休的黃星華到承建商的罪狀。
專責委員會主席劉健儀指出,由於委員會只是負責找出事件真相,至於如何懲處有關官員,就要由政府決定。事件主角王䓪鳴回應報告時表示,希望公營房屋質素可以繼續改善。現職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常任秘書長的苗學禮表示願意承擔責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表示會吸取教訓,仔細考慮委員會的意見。可是受短樁事件影響的居民,特別是天頌苑,至今仍未知有何補償,有天頌苑附近公屋居民接受訪問時認為,政府應該懲處要負上責任的官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