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助理教授 郭儀芬
行政長官董建華第二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換來惡評不少。城中菁英評論,多大表失望;立法會否決致謝動議;民調結果,特首民望持續低企。
今年施政報告,重點在振興經濟和消除財赤,總算是目標明確,相較以往的滿紙空談甚麼港、甚麼中心,踏實了不少。但社會上普遍仍對施政報告失望,因為雖然目標明確,特首亦如常充滿信心,但報告內容仍流於空洞,徒具政策方向,落實方案卻大多欠奉,迹近另類假大空。然而,施政報告之所以未能讓人對前景釋慮,筆者認為還因為施政報告背後所反映的更潛藏的施政能力和態度問題。
首先,整份施政報告,極其量只能算是一份經濟和財技的報告。報告內滿眼都是有關經濟發展和財赤的論述分析,其他對社會安定繁榮和進步同樣重要的政策範圍如社會政策、治安、法治、環境,以至政制發展,竟然如同隱形,既無回顧,亦無前瞻。難道特首認為經濟就是生活的全部,亦是管治的全部?值得特首在施政報告中點題的,就只是財經問題?施政報告在取態上偏頗不全的程度,實在令人吃驚。
施政報告中另一偏頗,是報喜不顧憂。特首在報告中侃侃而談香港未來遠大的經濟前景,背靠祖國,融合珠三角,又是一幅光明亮麗的圖像。然而,這遠大的前景,實在不是一蹴即就;要解決香港目前的經濟困境,開源節流成為當前急務。本來,善用資源、提升效率,是理所當然,但令人費解的是,在大幅削減財赤的前提下,政府對相關措施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果,竟然完全不作評估。
削減了的資源,難道全部可靠提升效率補足?削減了的服務,最受影響的將是哪些社群?受影響的社群,如何熬過這寒冬?增加稅收和各項政府收費,豈非又令廣大市民百上加斤?政府想扮演小政府的角色,希望社會多發揮同舟共濟、自助助人的精神,但在失業率高企、經濟萎縮、人人自危的時候,要一般市民大眾同舟共濟,談何容易?政府的呼召,豈不又予人企圖推卸責任、不顧現實、自說自話的印象。
今年的施政報告,還兼附一本名為「施政綱領」的小冊子,內裏臚列政府在未來十八個月的施政方針。鋼領分為「有效管治」、「振興經濟」、「建設公義仁愛的社會」、「發揚開明豐盛的文化」和「有利環保的發展」五個範疇。每一個綱領的範疇內,臚列了相關的措施。
在此環節,政府又予人意外的「驚喜」。舉例說,在「建設公義仁愛的社會」一章中,將會推行的措施竟包括「減低禽流感爆發的危險」和「就醫療器具的供應和使用設立規管架構,保障市民的健康和安全」。至於「發揚開明豐盛的文化」,措施則包括「全面推行小學全日制」和「調整和精簡公營學校教學人員的職系結構」。
說到「有效管治」,措施除檢討諮詢和法定組織的架構和功能、檢討主要官員問責制的推行,和為二○○七年後的政制檢討作準備外,竟還包括「紓緩監獄擠迫情況,並改善監獄管理」。改善監獄管理,即使跟「有效管治」有關,其重要性跟前三項的措施相比,大概應有輕重之分吧?但它們就是雜亂地被擠在一起。再者,若然改善監獄管理也是「有效管治」的相關措施,那麼大概加強邊防監控、加強警隊培訓,還有很多其他措施,亦應排列此中吧?
凡此種種,要指出的是,個別綱領範疇和相關章節內所臚列的措施,兩者之間如何扯上關係,實非一般常人容易理解。更令人慨歎的是,這種拉雜成「綱」、輕重不分的例子,在整本施政綱領中,比比皆是。
今年施政報告和施政綱領取態偏頗不全,對政策的社會效果視若無睹,施政綱領內顯露思想混亂,不禁令人歎問:如果我們的政府是民選的,會有這樣的施政年報嗎?上述的不是,是顯示主政者的無能嗎?如果是,一個民選的制度會容許如此無能的主政者久留嗎?如果這不牽涉能力問題,只是主政者認為如此素質的報告和綱領,已足夠向社會交代。那麼同樣地,一個有民選的社會,會忍受主政者如此傲慢跋扈的態度嗎?民主政治未必可以保證完美的管治,但起碼可以對無能、跋扈的管治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