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施政報告》,假裝只關心經濟,將香港變成經濟城市來管理,然而整份文件的作用,在於掩蓋真相,蒙蔽市民,好讓一個愚笨政府,在餘下的殘年光景,繼續胡作非為,將一個繁華都會,變成怨恨之城。
李蒙
港府從來不敢將事情的真相告訴市民:香港回歸後的十年內,面對的經濟和社會浩劫,主因在於九七年金融風暴,政府全力入市干預,令香港的物價和營商成本無法因為金融衝擊所導致的貨幣貶值而全面回落,而由於香港此後的物價和營商成本因為滙價過高,在中國內地的競爭下失去相對價格優勢,港府便要用更多的干預手段,選擇性地迫令某些價格回落,以致市場被黑手搗亂,無所適從。
南韓政府在金融風暴無力入市干預,社會反而能較快恢復元氣,並非因為韓人「愛國」,而是一個錢字作怪──金融風暴無疑令每一個韓國人丟錢,但韓國政府沒有在事後選擇性地在國民的口袋裏打劫。整體價格回落之後,韓國政府更毅然接受國際金融機構的建議,改革經濟體制,讓市場進一步自由化。
港府一無民主授權,二無政治智慧,於是干預手段只能是欺善怕惡式的、打游擊式的,不斷出口術、放氣球,分化群眾,逐個擊破,但一遇到抵抗,便改變政策,甚至矢口否認,前後矛盾。一時推出「八萬五」令樓市降價,一時推出「孫九招」幫地產商散貨;一時減公僕薪水,一時加中產稅款;一時要獎勵教育,一時要提高學費。被政府以政治手段強迫壓價的行業或市民(房地產、專營事業、公務員、病人、學生家長、綜援領取者等),會相繼怨恨政府的干預。累積之下,最終令整體香港人無法掌握經濟前景,所有人都對政府不滿,社會分崩離析,互相猜忌。
本來,港府如果有足夠政治智慧和民意支持,依然可以亡羊補牢,憑藉價格向下調整之勢,修補和改進香港的制度優勢,令香港的自由經濟和理性統治,更進一步地拋離大陸。方法有兩方面,在經濟上,除去不合時宜的官方規管,並制訂公平競爭法,用市場的無形之手,淘汰經營不善的市場霸主,令價格在競爭之中自然回落。
在政治上,審視政府架構,削減政府規模,並且游說中央寬鬆詮釋《基本法》內牽制港府自訂財政預算和公僕薪酬的條文,令港府可以像新加坡政府一樣,大幅度地、一致性地調低公僕薪酬,令整個就業市場的薪金預期回復正常,市民在接受低薪之下,就業率即可回升。而由於薪金全面下降,市面的物價將自然下調。
這樣,香港的價格下調可望較快完成,不致被內地搶走核心業務(如商業服務和物流),市民亦不會怨恨政府選擇性地找某些行業或階層來壓價。港府一來可假借市場的無形之手來調整香港價格,二來可削減政府規模,重整香港優勢,可謂一舉兩得。
然而,即使良策擺在眼前,民主派議員也有類似提議,但為何香港要等到二○○七年才有新希望?箇中原因,不須政經分析,隨便一個香港人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