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技盲,朋友敍會,大家展示能拍照的手提電話,可以上網的記事簿,鋼筆一樣的錄音機……我看了嘖嘖稱奇,暗忖:「我有一部就好了。」但再一細想:「我就是有一部,也不會用,或者只會用百分之一的功能,新發明再厲害,跟我何干?」馬上打消購置的念頭。
不搞新科技,但為了寫這篇稿,電腦,竟添了三台:一台在香港,一台在澳門;最近,還買了個手提的。
買了手提「記事簿電腦」,才悔不當初:「當初,就應該買這東西了,買了這東西,就不必買那兩台桌上電腦,更不必買暖爐。」原意是:在香港寫稿,用香港家裏的電腦;在澳門寫,用澳門電腦;在船上或者旅店寫,用手提電腦。然而,用手提電腦幹活,有個好處:幹活的時候,不像幹活;因為不像幹活,反而不怕幹活;不怕幹活,於是就多幹活。
天氣冷,把電腦開了,擱在被窩裏可以當暖爐。朋友說發燙的電腦不好;我認為這是附設功能,越燙越好,連買電氈的錢都省掉。電腦在被窩裏,人就懶得下床,寫完專欄,腳還沒暖和,竟然想到:「不如寫一首長詩,有空儲蓄兩三句,除了當暖爐,也可以是一個撲滿,『小莫小於水滴,漸成大海汪洋』,年深日久,孵出一條文字水蛇春,說不定這水蛇春,還可以從被窩直接掉進文學的發展史。」
甚麼都講究多功能,我這還是第一次能善用電器用品。買手提電腦,可以供款,免息,分十八個月付,每月幾百塊錢;分期,有個好處:提醒自己這是一項投資,這是一件生財工具,用家有責任把「投資」的錢賺回來;這就調動了人的「積極性」。「三台電腦,寫一篇稿,投資也夠大的。」朋友異議頗多,原來都不諳「投資」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