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何須融合? - 李怡

李怡專欄:何須融合? - 李怡

台灣央行總裁彭淮南上周表示,中國大陸已在去年首度躍升為台灣第一大出口國與最大貿易順差國。據經濟部統計,台灣對大陸投資為二百五十二億美元,但據央行內部估計,截至去年底,包括透過第三地對大陸投資在內,已高達六百六十八億美元。二○○一年,台灣對大陸投資,已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百分之六十三。他說,他去年到蘇州昆山,發現整個昆山變成台灣的工業區,放眼盡是台灣廠商的招牌。
中國大陸憑藉廉價而近乎無限的勞力,加上便宜的土地,與專權政治之下超乎常情的行政效率,從一九九一年到二○○一年的十年間,吸納了三千三百四十七億美元的外資進入中國大陸,使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原本資金會分別流入亞洲其他國家的部份,大都被中國吸納,亞洲各國的經濟備受衝擊。日本對中國的投資也一直攀升,以致國內的製造業出現「產業空洞化」。著名經濟與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正是基於這種趨勢,而認為台灣為求經濟發展,必須加快與中國在政治上融合,加入中國內部逐漸形成的六個區域經濟體,成為類似美國聯邦制的中華聯邦組織。

從經濟發展的全球化趨勢來看,世界上真的是不會有多少人在乎「國家」這件事了。但無奈中國大陸與台灣都仍然很在乎「國家」。中國在乎的主要是中央領導層,若不在乎「國家」,中共領導層就不會一再強調兩岸關係要堅持「一國中國」原則,也不會責成香港特區政府盡快為保障國家安全的二十三條立法了。台灣在乎「國家」主權的,則是已實現民主化因而「主權在民」的老百姓。好不容易才當家作主的台灣人民,要他們放棄自主並讓他們民選的政權被置於一個更高的主權之下,是他們絕難妥協的。即使經濟學者認為與大陸融合是較好的選擇,但在各個層次的選舉中,民進黨要保住基本教義派的票源,在野黨害怕被扣上「賣台」的帽子,因此再好的與大陸融合的政策,都不可能被執政黨與在野黨接受。
此外,台灣產業西進,是否就一定會造成產業空洞化?卻也未必如此。如果生產部門轉往大陸,而母公司仍留台灣,並把母公司轉型為接單、行銷、研發與訓練中心,並締造暢旺的出口業績;另方面則健全金融體制,讓母公司在台灣的股票市場成為業績優良並可成功吸納市場資金的公司。這樣,就可以實現產業轉型,而不是死守住因勞力、土地價格上升而缺乏競爭力的製造業。
台灣已有不少人提出這種既搭上大陸經濟的順風車、又保留台灣優勢的路向了。它不一定要付出政治融合的代價。尤其是,當台灣人看到香港特區政府在「一國」之下的誠惶誠恐,更是謝不敏矣。

更正:二十一日本欄倒數第二段應為:「負責國家安全的人員也不可以拿國家安全作藉口,剝奪公民的自由和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