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學堂:科技股不派息理由多

投資學堂:科技股不派息理由多

美國科技股向來有不派發股息的習慣,但各位讀者切勿誤以為這些科技股沒有足夠資金,所以不派股息,假若你這樣想便錯了。
據美國《商業周刊》(BusinessWeek)於本年1月20日的資料顯示,美國7大科技公司,包括微軟(Microsoft)、思科(Cisco)、HP、Intel、Dell、Oracle及IBM,合共持有的手頭現金(Cashandshortinvestment)高達1000億美元(100billion)!可見這些公司現金極之充裕,可是大部份(並非全部)卻從不考慮派發股息。但美國科技股這不派股息的傳統習慣,短期可能有變了。
美國科技股的巨無霸微軟,是現時美國科技股中手頭持有最多現金的公司,據2002年12月底的資料,其手頭現金高達430億美元,遠遠拋離排第二位的思科(思科持有的現金亦多達200億美元)。微軟自1986年上市以來從未曾派發股息,但上周卻突然宣布將會派發股息,打破上市以來從來不派息的慣例。
這次微軟宣布每股(未拆細前)派發0.16美元,相對其每股股價50多美元,基本上股息一點也不高,但其影響卻頗深遠,某程度可起帶頭作用,促使其他科技公司仿效,開始派發股息。
理論上,股息是上市公司將其賺到的部份盈利派發給股東,是與股東分享公司利潤的意思。據美國標準普爾的資料顯示,在80年代,美國股市各大主要指數的成份股中,派發股息的佔72%,隨着90年代興起高增長企業不派股息的風氣後,開始愈來愈多公司不願派股息,令派股息的公司比率逐漸減少,現時在各大主要指數的成份中,仍派股息的只有39%。

管理層有利益衝突
自90年代開始,市場興起一個概念,就是處於高增長階段的企業,應把大部份盈利再投入拓展業務,只有那些已屆發展成熟的老牌企業,才應派發股息。不少公司不欲被指為再無擴展空間的成熟企業,遂藉詞不派發股息。另一個不派股息的理由是,部份美國學者認為,公司派發股息稅局才是最大得益者,因為每年當公司賺到利潤後,這些利潤要先交稅款,才再把部份稅後盈利,作股息派發給股東。可是當股東收到股息後,他們亦要各自為這些股息繳稅,故此這些股東們便無形中被抽了兩次稅(Double-taxed),平白「益」了稅局,故公司傾向把多餘的資金,用來從市場回購股份,令股價上升,間接令股東增值。美國投資者因股價上升而賺取的資本增值(Capitalgain),其稅率是低於股息稅。
到底公司不派股息是否真的基於以上「善良」之原因?筆者不太清楚,但不排除有些管理層確別有用心。美國科技公司向來流行以大量公司的期權派發給高級員工作為部份酬勞,而派股息卻不利持有大量公司期權的高層,因為每當公司派股息時,在股息派發除息後股價大都會相應下調,期權價格亦會隨之下跌。股東因有股息,補償了股價之下調,但持有期權的管理層卻無股息補償,只可眼光光看着他們的期權跌價,財富蒸發,因此你猜管理層會願意派股息嗎?
篇幅所限,稍後再揭露公司不派股息的內幕。
譚紹興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