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陸德泉
在聖誕節和元旦期間,筆者到了貴州、雲南和深圳工作和休假,錯過了特區新領導班子對施政報告的精采演出。回來以後,惡補了和重溫了有關的報道和評論,與筆者在內地的所見所聞比較,不禁感慨,中港一體化來得如此的猛烈,中港政府的施政對基層民眾產生的矛盾和危機竟然是如此的相同。
董建華的施政報告和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報告同樣以「經濟掛帥」來打造遠期的幻象,試圖以經濟發展來轉移當前的政經和社會矛盾。國內各地政府大搞琳琅滿目的政績工程,在上級政府和民眾面前建立形象。各地政府大花金錢,大舉借貸,興辦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大辦形形色色的商貿中心,大造規模宏大的基建工程。
特區政府也不遑多讓。自從董建華的舊班子提出的多種中心已經無影無蹤後,新班子又提出了中心中的中心,要突出支柱產業: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遊中心和工商業支援服務中心等等。隨着政府大力吹噓的大型基建迪士尼快要落成,政府引入的米老鼠究竟是漂亮的還是醜陋的,帶來好的還是差的就業機會?政府還是心中沒底,只有推出另一個大型基建工程──港珠澳大橋──來營造另一個新的希望。當然,這些大型基建投資換來的究竟帶來有利經濟和就業的機會,還是沉重的債務包袱,就不是官老爺們關心的東西,只是留給中港基層百姓擔憂罷了。
從繁華的北京到貧困地區的小縣城搞的經濟建設和發展辦法,和香港愈來愈相同,走的同是官商勾結的道路。在所謂現代化城市管理的管理主義下,大家採取了有利於政府稅收、大企業和房地產開發商利益的辦法,壓迫和扼殺了小商小販和小工廠的生存空間。各地政府嚴格控制原來城鎮自發的簡易市場,強迫小商販付出高昂的租金進入政府和房地產商開發的商貿中心和市場。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又無視大型企業壟斷市場的現狀,甚至提供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來強化大型企業的壟斷地位和利益。政府、壟斷企業和小商販矛盾與日俱增。
在同樣的發展模式下,中港的勞工和基層民眾面臨共同的挑戰和壓迫。各地政府為了吸引投資者,相互壓低僱傭條件和待遇,放鬆執法。政府偏袒資方的立場使到資方可以隨時改變僱傭合同,勞方不得不接受。深圳認識的一位女工埋怨,她到深圳工作了五年,工資不但沒有增加,相反每天的工作量卻每年翻一番。現在,香港和深圳的僱傭和工作條件也愈來愈趨向血汗工廠一體化:拖欠工資、無理解僱、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工作量慢慢成為了兩地勞工共同面臨的危機和挑戰。
在面對中國和香港漸趨嚴重的政經和社會矛盾,難怪各地政府和特區新班子都大力緊緊抓住國家安全法律的武器不放。一月十五日,遼寧中級人民法院採取了嚴密的戒備,在四小時內迅速審結遼陽鐵合金廠工人抗爭中的工運領袖姚福信和蕭雲良,以「顛覆國家政權」控訴的罪名成立,押後判決。
隨着二十三條假諮詢的結束,進入了立法過程,中港政經一體化又邁進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