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公介入促成 房委會供單位<br>新安置協議市建局慳11億

孫公介入促成 房委會供單位
新安置協議市建局慳11億

【記者莫劍弦報道】市區重建局與房屋委員會就安置受重建影響住戶達成新協議。在新安排下,房委會將繼續為市建局提供公屋單位安置居民,正輪候編配公屋的重建戶也可提早「上樓」,但市建局給房委會的「安置費」卻縮減為原先安排的四成,足為市建局節省逾十一億元。
市建局董事局將於明日開會,討論房委會提出的新協議。董事局成員劉炳章承認,今次雙方能達成新協議,主要由於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的介入促成。不過,房委會屬下租住房屋小組委員會委員成員何喜華則批評,新安排剝奪了公屋住戶利益。

剝公屋戶利益
他指出,房委會當日制訂建屋指標,根本沒有預計市建局的需要在內,現時「賣」給市建局的單位原本預留作安置舊公屋重建戶,但房委會「賣屋套現」後,卻又受制於政府政策不能加建公屋填數,最終影響舊屋邨重建安置。
政府年多前成立市建局時,已安排房委會及房協負責提供住屋單位安置重建區居民,但去年房委會與市建局達成「買屋」協議後,房委會一直被指「食水深」,令受財赤困擾的市建局百上加斤。
根據新方案,房委會同意大部份受重建影響住戶都在公屋輪候冊內,即是變相容許他們提早「插隊上樓」。房委會按一般輪候「上樓」平均需四年,假設大部份重建戶已輪候一年,而房委會現時補貼租戶六成市值租金等因素,重新制訂一條安置費新計算公式,令市建局向房委會「買樓」成本大幅下降百分六十六以上(見表)。
若以市建局首年四十二個重建發展項目計算,市建局用作安置重建戶開支,會由原先預計十七億元大幅下降到五億七千萬元。

圖為深水埗待重建的舊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