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新興的市場,很多時會限制海外資金在本地投資,目的是減少金融市場動盪。但世界的潮流是面向世界,在全球一體化的壓力下,就算是一些新興市場,也要有不同程度的開放,於是合資格境外的機構性投資者(QFII,QualifiedForeignInsitutionalInvestor)就應運而生。
身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過去與外國差不多絕緣,所以傳統金融市場的規模及歷史都不及外國。但經過近十年的發展,中國股市已達到一定的規模,最少以市值計算,中國股票市場已經在世界首十五大之列。如果以每天成交金額計算,甚至超越香港及很多東南亞地區的股市。
雖然中國股市已發展到一定的規模,但直至現時為止,中國的股票市場還未對外資開放,最主要的考慮有兩點:第一是中國仍然有外滙管制,資金不能隨意的進出;第二點是為了防範熱錢的流出流入,造成金融市場的動盪。
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為中國提供一個很好的啟示──就是世界熱錢充斥在市場。一個地方能夠好好利用這些熱錢,就能加快當地證券市場發展的步伐。
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金融風暴出現之時,中國金融市場正因為與外隔絕,因此所受的影響才那麼小。而QFII的出現,就是希望透過一些規範,有限度引進外資。而成為QFII的機構,便有資格在中國股市之中投資。
當然,投資的規模以及資金、外滙進出境內,仍有一定的限制。而成立容許QFII投資中國市場的目的,是希望中國的證券市場能有進一步的發展,與世界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