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奴」的故事 - 李碧華

「飛奴」的故事 - 李碧華

政府為解決財赤,借公務員自願退休計劃瘦身。第一輪補償金較吸引,稱「肥雞餐」。第二輪已縮水,所以是「乳鴿餐」。相對於私人機構的「青菜白飯餐」,有乳鴿已算不錯了吧||但免得過,誰願損失一份安穩工作?
如果不談這些傷心話題,論身價和地位,其實鴿比雞高些。挪亞方舟逃過洪水災劫,人和動物漂流,水退後見山峰,鴿是「探子」,當牠銜着一根青綠的橄欖枝飛回來報訊,大家便知世界恢復生機,和平的日子到了。可惜今天卻成為「每況愈下」的餐牌。
我喜歡的禽鳥雖然不是鴿(是鷹),但我尊敬牠馴良、識途。楚漢相爭和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時,已利用過信鴿傳遞消息。唐時人稱「飛奴」。不過原來最早飼養鴿子的是埃及人,有七千多年歷史。
報上有一則七十八歲獨居大埔的李婆婆,養了一對白鴿作精神寄托。「仔仔」飛失了,被困十五米高的樹椏,勞動消防員升起雲梯救下來。焦慮的婆婆大喜,而雌鴿「女女」則不斷啄牠,似在責怪離家出走的男人。
鴿不但有情,也有人性。最近見到上海博物館外人民大道上的鴿群,在零下五度寒風中,冷得縮起脖子不願動,很像你和我。但熬過了,還得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