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朋到澳門來,問要吃甚麼,總回答:「當然是葡餐。」需求大,供應就多。多了甚麼?黑店啊。澳門葡餐多黑店,黑店,專門屠宰港客的,都明白祭品的弱點,都針對這個弱點落墨。港人有甚麼弱點?來了幾個月,才想出個所以然:香港鋪租貴,人工高,必須客似雲來,才不會瞬間倒閉;為了保持興旺,小店大招牌,招牌,都五光十色;總之,多一個人看見,就多一個機會。久而久之,我們的遺傳基因,就種下這樣的信息:「見了霓虹燈,就可以去開飯。」
澳門地方小,飯店做得好,轉眼人盡皆知,都是街坊熟客,何必在招牌上多浪費能源?一水之隔,澳門人,還是比較矛盾和羞怯的,例如,開店的,總有這樣的想法:「我好喜歡你來光顧,但就是不想你知道我這家店存在。」開店,像開賊竇,大家都躲在窮巷和摩托車陣裏,等待「有麝自然香」這句話實現。
我不是說招牌夠光猛,就一定是黑店;然而,這家店如果門面金碧輝煌,橫在路上,像個花俏大淫婦,你摸進去,卻發現裏頭陳設簡陋,都是容易搬動的鋁桌鋁椅,在幾支光管臨照下,場面異常冷清,這時候,你最好仔細研究餐牌的價錢,不能抽身即退,最好喝杯茶,點一兩道小菜就付帳出門。港人認為吃葡餐,是該多付錢的;其實,兩百塊錢的東西,到了謀人寺,會變成五百;大家習慣了吃五百塊錢的黑店,才有葡餐較貴的錯誤觀念。其實,葡餐和中餐一樣,早就在澳門生根,不少茶餐廳做的葡菜,就很有水平。
葡餐黑店宰客,有些一次宰死,是沒打算你再光臨的。剛搬來的時候,隨便走進一家葡國餐廳,姑諱其名,就叫「大烏龜」吧,當時不察店名暗藏「掠水」含義,吃的時候火,結帳更火。這種害群之店,當然做不長;但在街尾結業,換個寶號,改叫「烏龜」,又在街頭重開。
招牌更大了,奼紫嫣紅光閃閃,真明白香港人追逐霓虹的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