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工業政策冇好過有

傳訊四圍炳:工業政策冇好過有

筆者原擬於上周回應施政報告,可惜老董的報告太「宏觀」,虛浮得議無可議,只得靜候一周,等待各局長陸續出場並公布更多消息,可惜結果還是相差無幾。想起年前,「創新科技」仍是各界寵兒,政界也爭相追捧,一時間榮升港府施政重點目標之一;及後科網泡沫爆破,自去年始,政府再少彈此調,趨向務實,並卸下為資訊科技市場「指點江山」的責任。取而代之,政府說要推廣所謂「創意產業」,繼續開展金融、物流和旅遊等行業,餘下的精力便用來對付財赤。
新上任的工商及科技局唐局長,任行政會議成員期間曾倡議大搞香港的工業政策,傾向發展某些行業,不過今次他的施政處女作中,卻着墨於貿易、成衣和服務業並非科技。

玩殘創科到創意
政府的IT夢早已醒了,不過仍分別有中英文傳媒(《信報》和《南華早報》)為政府沒有資訊科技政策而窮追猛打;加上政府財金官員點名要針對高收入的資訊科技從業員抽稅,徹頭徹尾的「打完齋唔要和尚」。資訊科技從業員由香港知識型經濟的希望,變成要為財赤罪人,戲劇性得叫人哭笑不得。
政府過往搞推廣工業的政策,手法不離那兩三道板斧──出口術、設高層次委員會和搞支援基金。成果如何?看看99年的創新科技政策便知一二。當年老董力催成立創新科技委員會,主席田長霖力主港府開展兩個項目:創新科技基金和應用科技研究院,運作了三數年了,仍未見有甚麼可觀的成績。數碼港呢?在幾幢浮華的海景樓盤背後,是昔日經濟泡沫的殘渣。

坦白說,我們面對的經濟現實,是各企業和政府機關對資訊科技開支一定會更為謹慎,對回本期(returnofinvestment)的要求會更高,在汰弱留強下,缺乏競爭力的資訊科技商會離場。政府幫手提供協助,一來往績甚差(見諸創科會個案);二來分分鐘幫倒忙(政府根本不熟悉行業);三來讓缺乏競爭力者留下並非好事,結果令整體香港營商成本效益受損。政府所能做的,離不開搞好營商環境,制訂完善的規管機制。

港府插手三大害
正如政府協助軟件商申請CMM認證,是爭取全球定單的一步,政府能做的僅只於此。香港軟件工業是否有實力,在全球市場中與印度、南韓、愛爾蘭甚至中國競爭,餘下的就要看自身實力了。
筆者深信,假如業界提供的資訊科技方案能切實加強企業?政府競爭力、減低成本、提高效益,儘管經濟環境欠佳,企業還是會投資的,因為大家都在靜待經濟反彈,為未來做好準備。更何況政府重點發展項目如金融、物流和旅遊等,對資訊科技需求甚大,商機也不少。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