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埔擬建屋搭橋供觀鳥

米埔擬建屋搭橋供觀鳥

水鳥在基圍濕地上悠閒地覓食休憩,以及日暮西沉時百鳥歸林的壯觀景象,今天仍可在米埔自然保護區欣賞到。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計劃透過籌款,在接近后海灣位置興建一間全新觀鳥屋,以及搭建貫通紅樹林的浮橋,讓愛好觀鳥者近距離欣賞雀鳥活動。
在日間潮退時,米埔一帶水鳥最愛停留在后海灣海岸線上覓食;在黃昏潮漲時,水鳥則會被潮水驅至岸邊的紅樹林一帶,停留在紅樹上棲息。愛好觀鳥人士往往可以靜靜地在觀鳥屋中,近距離欣賞雀鳥的優美姿態。不過,隨深圳河一帶填海發展,后海灣泥灘淤泥每年正以三厘米速度堆積增高,現時要待潮漲至二點二米,才有機會一睹水鳥靠岸情景,與十年前潮漲位置相差達四十厘米。

每年四萬人觀賞
米埔保護區經理楊露年博士指出,泥灘愈積愈厚,有機會變成乾地,屆時濕地中的蟹及貝殼等生物均會隨着消失,難以吸引雀鳥到該區覓食。他期望政府能展開研究,探討泥灘積聚速度。
米埔自然保護區是由二十多個基圍組成,原屬漁民養殖魚蝦場地。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在八十年代開始發起籌款活動,經過多年時間才成功收購全數基圍,今天保護區內,稀有的黑臉琵鷺、瀕危的白鶴、遠自西伯利亞的水鴨,以及小白鷺等水鳥已成為保護區的住客,每年參觀人數達到四萬多人。
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會長郭志權博士稱,營運保護區的資金主要來自一年一度的香港觀鳥大賽,而現時保護區內貫通紅樹林的浮橋更是當年駐港英軍義務搭建。在泥灘積聚下,他期望下月底舉行的第二十屆觀鳥大賽,可籌得一百萬元,作為興建新觀鳥屋及浮橋,在今年冬天落成啟用。
記者:蔡建豪

水鳥在夕陽映照下的米埔休憩。

市民可在觀鳥屋內,欣賞水鳥的優美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