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上周五發表的數據如此不濟,不無增添人們對整體經濟前景之憂慮。11月份貿易赤字創下401億美元之新高,12月工業生產因受汽車生產減少拖累而錄得下跌0.2%(11月上升0.1%),工廠設備使用率則下跌至75.4的9個月新低點;此外1月密歇根大學消費情緒指數由去年12月的86.7急跌至83.7,是3個月來首次下跌,消息令到美滙和美股進一步受壓,形勢頗為不妙。
本欄早前不斷指出,聯儲局大幅減息,布殊政府急不及待炮製6740億美元之刺激經濟方案,在在反映美國經濟其實存在很大隱憂,搖搖欲墜,不然決策者為何顯得如此激進?
更令人們擔心和感到不安的是最早指出美國經濟於2001年3月已陷入衰退的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NBER)重申,疲弱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可能還未擺脫衰退,經濟有再往下陷之虞。相信不旋踵,doubledip(雙下陷)這個名詞將又會不脛而走。
過度投資、瘋狂消費導致負債率高、儲蓄奇低之後遺症未除,現在連政府也陷入赤字,私人環節已無力挽,政府亦捉襟見肘,加上地緣政治風險,恐怖活動沒完沒了,戰爭和北韓突然「發窮惡」等不明朗因素,無論投資或消費均會卻步不前,經濟又怎會活起來?
問題是美國這個經濟火車頭一旦「死火」,全球貨品往哪裏擲?那麼依賴賺取美元外滙之國家(反過來買美元資產)填補美國大部份因貿赤流失(美元)之缺口,這個神聖責任又由誰來充當?大買家放慢或停下手腳,擔任生產(零件或加工)角色之廠家又怎過活?新興國家債務又會否受拖累令致無法償還?到時……Well,不是危言聳聽,只是愈諗愈驚!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