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的「指示」下,港交所董事會上周三終於落實由4月1日起,撤銷經紀佣金最低要0.25%的規定。證券界人士認為,極可能觸發一場減佣戰,勢必加速證券行業的整合,結果會令部份經紀佣金收入減少,甚至被迫轉業、失業。 記者:龍婉嫻、范國忠
去年港股成交持續萎縮,加上銀行積極招攬證券客戶,證監會又收緊證券行的流動資金,限制了證券行孖展融資能力,令中小證券行不少生意已流往銀行,去年就有不少小型證券行自動結業,東主套回現金另謀發展,證券從業員須另謀出路。據悉,聯交所交易權連生意叫價已跌至100萬元以下,仍乏人問津,顯示投資者對此行業的興趣跌至低點。
一位新加坡資金的證券行負責人對港交所今次的決定感到失望,並估計銀行加緊搶客之餘,可能會有部份證券行為保生意,會率先將佣金降至與網上經紀或銀行收取的0.1%至0.15%水平,到時候其他經紀行可能被迫跟隨。
時富金融(8122)副主席羅家健表示,暫會維持0.25%佣金收費,最低消費100元會否降低則要視乎其他行家及銀行收費而定,總之該行不會率先減收佣金。分行網方面,他說若生意額持續收縮,即使佣金不變亦會考慮削減。
他估計取消最低佣金對小型證券行及個別經紀的影響較大,但由於證券行的落盤速度仍較銀行快,同時可向客戶提供專業意見,若客戶能因此以一個最靚價買入或沽出,相信客戶未必會介意支付0.25%佣金,故經紀同業目前最重要是自我增值。
另一本地證券行董事亦指出,表面上銀行收取的佣金可能較低,但其他收費會較證券行高,如經紀行向客戶收取的提取股票實物服務費為百多元,另加代結算公司收取每手股票3.5元,而銀行則一律每手收10元,對一些經常買賣細價股甚至仙股的客戶來說,兩者相差可能以倍數計。此外,銀行多數要求客戶先有存款再買股票,而證券行只要求客戶在T+2當日存錢入其戶口,習慣在證券行買賣的客戶未必會選擇使用銀行服務。
至於事件對證券從業員的影響,萬能國際證券董事總經理陳漢明估計,目前經紀行與經紀的佣金分帳比率一般是六四或對半,前者多數設有底薪,後者則沒有底薪,日後趨勢可能會改為不設底薪,但經紀所佔的分帳比例會提高。
另一本地證券行董事估計,受影響最大的一群,主要是那些搶在2001年4月1日證監會實施新適當人選準則前,提出註冊申請但學歷較低的經紀,因他們的客戶已不多,加上銀行招收的投資顧問多數要求有大學學歷,相信難以轉往銀行繼續經紀生涯。
他更指出,有同事由出市代表轉為經紀,因生意額不足,晚上要從事代客泊車兼職幫補生計,亦有同事看淡經紀行業前景,自動放棄有底薪的經紀職位,轉行返內地做來港旅行團領隊。陳漢明亦表示,受影響要轉職的經紀多年約40歲,該行亦有同事轉行做機油潤滑劑營業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