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1年開始,全世界主要股市均每下愈況,指數大幅回落,成交量不斷萎縮。死氣沉沉的股市令大部份投資活動陷於半停頓狀態,以往的合併收購、新公司上市等活動已鮮有所聞,這不但代表金融行業的收縮,也同時標示着世界性資金投資活動失衡。一方面大量資金積聚,沒有用作投資,即使利息屢創新低,還是不能驅使閒資投入資本市場,這與2000年資金瘋狂入市相比,真有天壤之別,究其原因,最明顯理由是自2000年起,投資者莫不損失慘重。
美國股市在2000年3月高峯時市值是17萬億美元,但到了2002年已損失過半,跌至8萬億美元。投資於企業債券同樣令投資者損失慘重,據估計,至2002年,大概有9000億美元債券無法兌現。天文數字般的損失,令資金自投資市場大撤退,以一度在90年代推動科網狂潮的風險基金為例,該類基金在2000年投放於各種項目的資金達1000億美元,但在2002年,投放金額不足200億美元。除了風險基金未能找到合適投資機會外,其他比較穩健的投資方式也同樣減少,以一般企業發債集資為例,2002年的數額只是2000年的70%。
純粹投資損失只會在短期內減少投資意欲,但如果是因為過份投資而導致閒置生產設備大量積壓,投資意欲極有可能被推延一段長時間,這要直至過多的生產設置被消耗(或合併或破產)為止,過程是痛苦而漫長的,亦正正是現時全球投資界面對的情況。現在我們每天看到的幾乎都是各種工商業正在進行的重組和收縮過程,那些在90年代瘋狂擴張的行業,現在卻正正是收縮最快的行業,最好的例子是電訊業,在美國,很多新電訊公司正在倒閉或被收購,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環球電訊。其他如HP和康柏電腦合併;聯合航空申請破產保護令;Walmart百貨的擴充迫使Kmart不斷關閉分店,這些重組過程不是短時間可以完結,也正表示工商界有大量多餘生產設備正待處理,那麼新的投資哪有出路?
這不但是指美國本地的資金出路,其實連帶在90年代大量投放到美國市場的外資也遇同樣問題。在經濟興旺的90年代,日本和歐洲的資金曾大舉投資美國,除了購入大量美國股票債券外,更直接收購美國大企業,如平治汽車買了佳士拿、UBS收購PaineWebber等,但踏入2001年後,投資額大減,美國已不再是資金投放的地方。
據以往經驗,當工業發達國家投資機會減少時,總有相當部份資金投向發展中國家,但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引致東南亞各國幾乎陷入經濟崩潰,需要IMF援手才穩定下來,結果嚇退了很多本來投於發展中國家的資金,這類資金由1996年總數800億美元減至2001年不足100億美元。
但在一片投資退縮聲中,外地直接投資(FDI)一項卻一枝獨秀,投資額由96年的1480億美元,增至2001年的2140億美元,絕大部份資金均是用作開設工廠或購買當地企業,以利用當地低成本的優勢,出口貨品到外地。中國是近年吸引最多直接投資資金的國家之一,這也解釋了為甚麼中國經濟增長速度一直領先世界的原因。
綜觀未來投資格局,相信這種投資趨勢不變,中國經濟肯定是最大得益者。
英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李庚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