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經常問:「目前是否入市的適當時刻?」在目前缺乏市場消息刺激下,股票掛鈎ELI有一定的投資價值,讓投資者在有限的投資風險下賺取可觀回報。更重要的是,投資者能藉此在一個較低的特定價格購入股票,並在其重拾升軌時沽出,從而賺取更佳回報。投資ELI最大的風險或在最壞的情況下,是將所有投資本金買入股票(因此投資者不能將ELI的投資風險與定期存款相提並論),在接貨一刻,帳面上必有一定虧損。然而,透過買入ELI而收取股票,最終是否必定蒙受損失?筆者嘗試利用一個近期的實例來說明。
假設在上年11月份,某投資者認為中銀香港(2388)的股價將會在短時間橫行,7.8元是重要支持位,經過詳細考慮,他決定以10萬元購入一個42日投資期的中銀香港場外ELI,以提高投資回報。其條款如下(表一):
結果,當日中銀香港的收市價為8.25元,按此計算,ELI的參考價便是7.92元,即收市價的4%折讓。由於購買價百分比只是98.4%,投資者實際只需付出9.84萬元,所有交易費用如佣金及印花稅全免。簡單來說,只要他持有此ELI至到期日,便能收取10萬元面值的投資本金,唯一未知之數是收取現金還是股票。在到期日,若正股股價高於7.92元,他便能收到10萬元現金,否則,他的所有投資款項將會全數成為中銀香港股票。
在到期日,中銀香港的收市價為7.90元,較ELI參考價7.92元為低,因此他需要以7.92元購入12626.26股,碎股以現金交收。最終,他的10萬元投資將會變成(表二):
‧1.25萬股中銀香港股份,及
‧現金997.45元,即126.26股碎股×7.90元(收市價)
倘若投資者持股至03年1月10日,中銀香港的股價上升至8.2元,他以市價沽出,便可收取10.25萬元。
倘若投資者最初選擇購入正股而非相關的ELI,結果有何分別?
‧02年11月15日,投資者以10萬元本金,可購入1.25萬股當時市價8.25元的中銀香港股份。
‧02年12月30日,中銀香港的收市價跌至7.90元,倘若投資者未能看透股價走勢而選擇為持有股份止蝕,他的損失為4375元,即12500元×(7.9元-8.25元)。
‧倘若投資者未有止蝕,繼續持有至03年1月10日,當日,中銀香港的收市價升至8.20元,他選擇以現價沽出,但由於購入價為8.25元,所以仍要面對少許虧損。
從上述例子所得,投資者選擇ELI,必須以實力股份為首選,只要注意ELI之參考價,加上相關股票有實質業務支持,就算他們因正股短期調整而接貨,也不用過於擔心。
雷裕武
麥格理證券衍生工具部聯席董事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