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董伯伯說要背靠大陸,又要融入珠三角。話未說完人家廣東省長已一盆冷水照頭淋,但董伯伯在自我催眠下仍未睡醒,普羅市民卻深知已無法回復昔日舊觀了。繁華夢醒之後,可有甚麼仍足以令人自豪呢?
馬國明
環顧世界歷史,沒有一個城市能夠永遠繁榮,但很多城市在盛期過後,仍能保持一己的尊嚴,因為保留了一大堆自己認同,別人亦欣賞的歷史文物,足堪告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便是這樣的一個城市,荷蘭名記者GeertMak筆下的《Amsterdam》更足以讓香港人借鑑。
像香港一樣,在十二、三世紀時,阿姆斯特丹也只是小小的漁村。即使在十四世紀末興建城內的堤壩和運河時,人口還不到一萬人。阿姆斯特丹以至荷蘭的崛起絕對是經濟奇迹,相比之下,香港實在微不足道。阿姆斯特丹的起飛建基在航運,他們製造了一種既能運載大量貨物而又能輕易駕駛的平底船,運輸成本遠低於對手,漸漸控制了北大西洋和波羅的海地區之間的貿易。
十六世紀中,荷蘭鬧獨立,西班牙派兵出征,阿姆斯特丹首當其衝。但西班牙海上能力不足,阿姆斯特丹的海上貿易未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因為開戰導致物價上升,阿姆斯特丹的商人獲利甚豐,經濟能力與日俱增。
十七世紀是阿姆斯特丹和荷蘭的全盛期,當時荷蘭的商船為數七百,高於英國和法國的總和。阿姆斯特丹是航運中心,又是物流中心;城內的運河兩岸築起一座座貌似樓房,實為倉庫的建築物。阿姆斯特丹更開設了全球首間常設的股票市場。全盛期的荷蘭更是世界霸主,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當年的紐約。但這一切隨着英國的崛起而漸漸失色。
英國人遠超荷蘭,又成功進行工業革命,工業基礎比荷蘭強大。商業上,英國「有樣學樣」或稍加變通便迎頭趕上,最後倫敦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但阿姆斯特丹的歷史成就卻永不磨滅,她是商人治港的典範,培養了幾代正直而出色的商人政治家;她又是文化藝術的中心,除了禮待藝術家,更絕對尊重他們的自由,如任由Rembrandt拒絕歸附任何教派。荷蘭全盛期的藝術成就足以跟文藝復興期分庭抗禮。
香港又如何?廣東就像英國,人口比我們多,工業基礎日漸雄厚。商業上只要「有樣學樣」,再加上和全國經濟的緊密聯繫(一份《南方周末》更全國風行),趕過香港絕不困難。
諷刺的是董伯伯的一名愛將卻要把動植物公園的英皇像移走,由孫中山像取代。這位曾自認沒有創意的局長好像不知道人家廣州有個堂堂正正的中山公園。
繁榮不會永久,文化卻是永久,但何處尋?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