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發表高官問責制實施成效中期檢討報告,原來所謂高官問責已經出台半年,但這半年新高官們做了甚麼特別的成績?恐怕暫時還是交了白卷。這時候作報告,只宜空泛,不宜具體,可惜林瑞麟就犯了董伯同一毛病,在沒有成績之下還是硬推銷,報告就成了宣傳文件。
不列舉事實,只空泛地說制度成功上軌,漸見成效,就是最高明的做法。成功節省了七千六百萬,由於外界並無數據,更是可以大吹大擂一番,人家無法質疑也。林瑞麟自己本人半年來無所事事,與林煥光一樣是走了精面避開風頭火勢,他本來就是滑頭之人,極擅長於爭功諉過的為官之道,但這份列出其他政制局長八大政績的報告,是整蠱了其他人,也露出自己能力不足一面。
財政司硬減支出的做法,很快會成為災難;廖秀冬猛噴口水,車費卻一毫也無減過;葉澍堃推出一公司一份工運動,不提就無人記起這失敗搞笑之作;孫明揚推出九招救市,樓價還是再跌,連葉劉局長發出二十三條文件,「聽取」市民意見,也是政績?她引出了六萬人上街,又點計數?
於是批評之聲不絕,說林瑞麟報喜不報憂,掩耳盜鈴,自欺欺人,只知列出不是政績的政績,不免引起爭議與批評。這樣子寫報告,筆者只能贈予一句「未夠班」也。
其實短短半年,如何談得上成績?一般西方政治人物上台,只有三個蜜月期,香港問責官員多無人家的政治練歷,畀多三個月如何?但亦已經時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