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內的幾個城市近十年來發展的確非常迅速,發展的勢頭也相當不錯。
大概就是因為這個緣故,這些城市的領導人都以為已掌握了經濟發展的秘訣,甚至當起師傅來,對其他人指指點點。深圳市市長于幼軍先生昨天就批評香港成本太高,失去競爭力,而他們會以香港為鑑,防止成本上升。
我們不知道于幼軍先生為甚麼認為香港的最大問題是成本高企,因為成本高企其實是長期發展的結果;只有經歷長期的經濟發展,人均收入才會不斷上升,薪水才會不斷上升,工資、地價、資產價格才會高企的。美國、日本、英國以至新加坡的生活成本、生產成本都跟香港相近甚至更高,難道這些國家的競爭力都比不上中國、都比不上深圳嗎?
更何況香港的成本高企並不是由官方規定的,也不是有甚麼最低工資法例規定香港上班族的工資。
相反,香港上班族的工資都是由市場自行調節的、都是企業按生產效益及業績表現定下來的。要不是本地及國際企業認為香港有獨特的經濟優勢、要不是這些企業認為香港上班族的生產力優越,讓他們能賺取豐厚的利潤,他們才不會付出比內地較高的工資呢?
因此,只要香港上班族能保持高效益、高效率,香港的工資水平及生產成本並不會妨礙投資者在港繼續投資及經營。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及地區的經濟成本、生產成本、工人工資都處於高水平,但這些地區依然成為吸納資金最多的地方、依然保持着領先的優勢。
由此可見,生產成本高低根本不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反而制度優勢、經濟效益才是長期致勝的關鍵。
我們認為香港目前的經濟雖然有不少困難,但香港的制度優勢、經濟效益依然存在,只要特區政府不再亂出點子打擊市民的信心、只要讓自由市場制度充份發揮調節作用,那香港依然有能力吸引高增值產業、依然可以吸引願意付出較高成本的企業。
甚麼時候香港要跟珠江三角洲其他城市「鬥平」、「鬥成本低」,那才是香港的末路!
﹙圖﹚深圳市市長于幼軍昨天批評香港成本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