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論如何:董建華上演「愚」公移山 - 毛孟靜

毛論如何:董建華上演「愚」公移山 - 毛孟靜

早前有個公開的辯論比賽,辯題是《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有利香港,反對的是一隊中學生隊,贊成一方是成人隊,包括劉慧卿、何秀蘭及何俊仁。要民主派議員擁護二十三條,只能訴諸單打挖苦形式。劉慧卿和何秀蘭做到了,何俊仁沒做到,因為他到最後決定不參加這場表演賽,因為這個人嚴謹至古肅,不懂玩幽默,遑論搞挖苦。

毛孟靜

所以,何俊仁在立法會垂詢董建華會否退位讓賢,由他道來,可以肯定是嚴肅且誠懇的。特首的答話,得《信報》形容,是「鐵青着面」說:「……你一、兩個人整天挖苦我……」。
上周董氏發表施政報告,主題是力挽經濟衰退。本周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公開痛陳法治衰退。對這個特首來說,經濟和法治大概風馬牛不相及,「搭錯線」。政府對梁家傑一番話的回應,是「流於概括誇張」。

施政報告概括誇張
但,同樣的話,一樣可套用於一般市民對施政報告的回應,不就是概括誇張,以至給政府挖苦了。報告意圖描繪出苦盡甘來的畫面,市民卻只見畫面模糊,且仍只覺甘盡苦來,苦,且已來了很久。
這個特首言之鑿鑿向商界說,復甦答案,在施政報告中。是嗎,哪?
大珠江三角洲一體化的宏觀,固然不錯,但傳說中的連繫大橋,十畫未有一撇,還得等待「五十年有變」。美化中環蘇豪等景點計劃,也固然不俗,但那到底是門面裝飾,改變不了內涵。況且,過份着重本土經濟,也即是搞圍村經濟──我賣餅給你,你幫我洗衫──的報告,跟國際都會的自詡稱號背道而馳。
董建華在施政報告說,香港的四大經濟支柱,是金融、旅遊、物流和服務。把香港經濟說得似獨來獨往的野生動物,見風就長,與政治及法治等因素無關。
說香港經濟,支柱是門面的,支柱內涵,還得靠理念支撐。這許年來,香港的四大優越內涵,是法治精神、新聞自由、不干預體系,及作為通向中國大陸之門。
對法治精神及新聞自由的信心,已給二十三條的爭議衝擊得岌岌可危,其餘的,恐怕就是走着瞧的心態。背靠大陸?北京入世,中央政府自己都忙亂得很,特區不說是港人治港的嗎?
誠然,像董說的,要帶香港走出如斯經濟困境,沒可能來貼靈丹妙藥,一服即妥。對施政報告原先的一點天真期望,是這特首會有一些政治姿勢,先幫助挽回整體社會信心。
像政府雖然有信心二十三條立法「絕對不會、絕對不會」損害自由,但為了實踐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的承諾,政府決定推出白紙草案。梁家傑也可暫且省口氣。

減薪一成太少太遲
董建華唯一擺出的小小討好姿勢,是他及其幕僚減薪一成。遺憾這一着來得太少太遲,如果早在一年前做了,那時還可撿個政治便宜,與民共度時艱,幾感人。拖至今天,傷感情的是,真有市民說不管你減薪十成做義工,也不要你做了,請你考慮退位讓賢。
五年下來,董建華由「老好人」淪落至「跋扈老人」形象,一心一意自行上演愚公移山。社會的觀後感,焦點卻只在「愚」字。但對這主角來說,仍然不要緊,一切不中聽的話,若非「挖苦」,就是「流於概括誇張」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