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民主發展網絡 張韻琪
主權移交至今,特區上下官員除了為急降的儲備發愁外,同樣令他們惆悵的是如何挽回跌至谷底的民望。各項民意調查均顯示市民對特區施政沒信心,對香港政經前景悲觀。特首上周三發表的施政報告中,說特區政府會想盡法子「振興經濟」,並「加強有效管治」,以恢復市民對香港的信心,安撫沖天的民怨。
誠然,經濟低迷是令市民不滿特區政府的其中一個原因。如董特首所說:「恢復信心不是靠一篇文章,某某人講幾句便可以解決」、「現在不是怪你怪我的時候、挖苦一下特首,是要團結整個社會」。有趣的是,特首口中說要「團結整個社會」和不能靠某某人,施政綱領卻以「有效管治」開首,其潛台詞不離把市民看作一堆物品來「看管」和「治理」。骨子裏顯露家長式父權統治,夾雜着凡事斤斤計較、行功量值、成本效益的零碎管理學伎倆。
當特首及其領導班子反覆強調希望大眾能信任他們,對他們有信心云云,他們又有否捫心自問,對市民的信任和信心又有多少?特首一面說要重新「凝聚」社群,卻不肯還政於民,獨攬大權,自創只是問責於他的「主要官員問責制」。或許,特首認為市民全是經濟動物,只要搞活經濟,自會振奮民心、平息民憤。可惜事與願違,他既無大智慧找出經濟復甦的曙光,偶爾提出的一招半式或「方向」,均徒勞無功,徒添市民憂心。
更甚者,這種「管治」態度造成特區官員慣常地推委過失,或肆無忌憚地自我吹噓的狀態。施政報告意圖分析香港經濟神話破滅的原因,獨欠特區政府政策失誤、朝令夕改、施政無方的問題。不肯承認錯誤和面對責任,固然是自悲鼠輩之為;對一切批評和意見置若罔聞,把非我族類的分析和建議視為挑戰權威和「情緒化」的言論,這種自欺欺人、既自悲又自大的特區「管治」心態,恰恰是破壞社會凝聚力的原委。
政制事務局局長林瑞麟在介紹來年工作時,說會就《基本法》二○○七年後的政制發展檢討開始作適當準備。他說:「特區政府非常重視,所以有關時間表、諮詢工作的程序,我們在詳加考慮後,才向大家提出我們的構思。」到底是怎樣的準備?何時才妥當?這不是與特區政府全情投入,推展「落實《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的勇氣和力度有天淵之別嗎?特區政府用甚麼理由說服市民,關乎香港民主、人權和自由的政制檢討和改革,比《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來得更遲緩,甚至模稜兩可?
顯然易見,施政報告只停留於「有效管治」的狹隘心態,把信心低迷的現況蟻化為純粹的經濟問題,只要解決香港經濟之苦,就可挽回市民對前景的信心。特區政府不會也不敢承認市民的信心危機是根植於他們對市民的不信任所致,他們不肯還政於民,卻假手於一小班既得利益者的信服,剝奪市民大眾公平參與的權利。如此境況下,又有誰有動力為社會謀出路?信心危機不只是報告中一大堆泡沫爆破之類的原因;核心的是,當市民面對一個沒有自己參與份兒的社會,怎能要我付出心力與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