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風景:董浩雲的文化生活 - 董橋

小風景:董浩雲的文化生活 - 董橋

 收到兩本南京民國檔案雜誌社出版的《民國檔案》二○○二年第三和第四期,讀了第三期裏的<董浩雲1948-1949年日記>和第四期裏的<董浩雲年表>。一九四八年董浩雲三十六歲,三月乘搭克利夫蘭總統號郵輪離開上海前往美國洽議美國船舶,途經香港、馬尼拉、夏威夷;六月再從紐約乘伊麗莎白皇后號豪華郵輪遊英國;十二月舉家遷居香港。一九四九年董浩雲三十七歲,年中開始往還日本與台灣之間,為船業請願代表索取軍差舊欠。刊出的這兩年日記大半紀錄客途見聞瑣事,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整理,中大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鄭會欣博士編注。
我一兩年前就聽董建平說她在努力搜集董浩雲生平資料,想為董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編印一套具有文獻價值的船王一生事蹟。她尋訪過散居世界各地的董浩雲生前友朋,蒐集了不少他們與董浩雲交往的材料,工序既浩且繁,好幾次看到她又慨嘆又高興的神情。董建平人文素養深厚,跟董浩雲的性格似乎很接近,聽說一度跟她父親到處跑,等於秘書了。

 我對董浩雲的船王霸業沒有多大興趣,早年聽過好多文化界前輩談起跟他深交的往事,對他後半輩子的文化生活倒有點好奇。讀了他這兩年的日記,確實也覺得他的青衿性情蓋過了他的長袖排場,一九四八年背憶記錄的四首病中絕句舊作雖然算不得好詩,每一條日記的文字卻始終流露出他那一代人的舊學修養,遠遠不是董建華、董建平可以沾邊的境界。
也許那兩年都在僕僕的風塵中渡過,日記裏看不到看書看報的紀錄,電影倒是看得蠻多的:《SecretintheHeart》、《NoLeave,NoLove》、《PostmanAlwaysRingsTwice》、《Cloak&Dagger》、《Angelsin10thAvenue》、《SnowBound》、《WomaninWhite》、《BrideGoesWild》、《ThreeDarlingDaughters》二十部片子都看了。他看完《ASongtoRemember》愛上主題歌,說是「感人至深」。在荷蘭看名畫,最喜歡是Rembrandt的《NightWatch》。

 寫日記很難避免感性的抒發,董浩雲很節制,一些細膩的際遇都淡淡點一下而已:「旅途遇一法女EmmyAquilina,原籍埃及。一路談笑風生,亦艷事也」;「晨七時,Fletcher來室,相聚甚歡。落花固有情,奈流水無意也。饋贈食品,囑即行」。畢竟是舊派人,他在許多賞心的樂事裏一直守着拘謹的分寸:「初次嘗男女同浴滋味,大庭廣眾下,頗有窘意」。
我年前得了一幅張大千一九五二年的《歸牧圖》,上款寫給「管北仁兄法家正之」,一直查不出「管北」是誰。董浩雲日記裏居然提到「管北」,鄭博士的注文裏說管北姓楊,活到一九七七年,江蘇人,之江大學畢業,歷任幾家輪船公司高職,也做過上海市參議員,一九四八年當選為立法院立法委員,後來去了台灣。光這幾句話,我的收穫可大了。
(圖)張大千《歸牧圖》全幅及局部


逢周一、三、五刊出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