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產業有點像賭博,投下一筆資金如果產品大受歡迎,在本地賣座與賣埠都創佳績,那就大大贏錢;但如果不為市場接受,那就血本無歸了。保守商人多不願投資在無把握的創意產業中。因此,發展創意產業其實最需要解決的是融資。然而,何志平一再強調,政府推動創意產業,只會擔當「拆牆鬆綁的角色,不會提供資助」。這樣,所謂推動創意產業就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
外國推動創意產業,電影人可將「構思」來抵押借貸,但香港銀行不接受這種抵押,因此港產影片只有靠老闆百分百地投資。有幾個老闆願意以數千萬港元投資在一部無把握收回成本的影片?
韓國在一九九七年開始銳意發展創意產業,政府的政策是對大企業投入創意產業的資金全部免稅,也就是說,大企業可把賺得的盈利以免稅的方式投資拍電影。這是對電影業融資的最大助力。此外,韓國政府又投下數億美元興建電影城,為韓國製作電影、電視提供硬件。韓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為發展創意產業創設了條件,也造就了這幾年興起的「韓流」。
創意產業的興起,尤其能夠在地區市場以至國際市場爭勝,光有融資、有硬件,還不足夠,最關鍵是要有鼓勵個人創意的環境,也就是要有個人自由發揮的空間。如果社會上有許多碰不得的禁區,那麼個人的創意也發揮不出來。
韓國創意產業之所以在這幾年蓬勃發展,主要是九七年金融風暴之後,大企業紛紛破產,個體(腦力或體力)的勞動者從大企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社會上自由揮灑,加上對西方文化、日本文化的開禁,引入了競爭,也刺激了個人的創造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滙成「韓流」的。
去年底,香港有五百名文化及電影界人士,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期屆滿前,發表聯署聲明,表達對二十三條立法的憂慮,擔心立法會扼殺本港的文化空間,他們表示,若依諮詢文件立法,就不會有《無間道》、《活佛傳》及張堅庭早年拍下多部「表姐」系列電影。
最後,若社會上人人都繃緊了臉,那是不會有創意產業的。從事創意產業的人需要比較有閒,比較生活無憂,比較不會為負資產、為銀行卡數等發愁。一個人需要身心放鬆才會有靈感,才會有創意。今天的香港特區,有沒有這種條件呢?
不看市民,就看幾個高官吧。特首董建華總是迴避記者,迴避市民的「烽煙」。政務司司長曾蔭權整天繃緊了臉。財政司司長梁錦松也不像他剛上任時,滿臉笑容到地區與市民閒聊。律政司司長一副病容。保安局局長則像瘋婆子……。看到他們這幾張臉,一個人又如何可以輕鬆起來?創意又可以打哪裏湧出?
發展創意產業?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