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先生因着記者提問港粵合作問題而突然大動肝火,批評有些人別有用心,經常「炒作」港粵不和或合作欠佳的消息。我們無法確知香港跟廣東省、跟廣州市的合作關係是否有障礙或是像林先生所說那樣非常良好,但林先生的表現充份顯示他對不同意見、不同觀點還是很不習慣,還是希望傳媒跟着政府的指示辦事。
我們希望林先生明白,隨着廣州及廣東省的進一步開放、進一步跟國際接軌,他將要面對更多不同的意見,他的政府將更難維持輿論一律的局面,因此林先生其實有必要及早學懂如何以平常心面對批評及不同意見。
對於我們來說,港粵之間的合作有不協調並不是甚麼奇怪的事,甚至可以說是必然的事。要知道廣東省跟香港是兩個不同的地區、兩個不同的經濟體,兩地的利益也不盡相同,在談判合作的時候各有考慮、各有偏重不是正常得很嗎?有甚麼需要硬是把雙方的不同意見壓下去呢?
更重要的是,香港實行的是自由市場制度。本地經濟如何發展、如何跟珠江三角洲進一步發展關係並不是由政府說了算的,而是要看投資者、看企業本身的定位及策略的。而對投資者及企業來說,最重要的考慮並不是甚麼口號,更不是特區政府的所謂發展方向,而是投資的效益、經營的效益。只要他們發現在珠江三角洲的投資有效益,他們自然會進一步投資、進一步加深港粵之間的經濟聯繫。
二十多年前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時,當時的港英政府可沒有提出甚麼跟珠三角融合的鴻圖大計。然而本地的大、中、小企業卻看準了兩地合作的效益,不斷增加投資,二十多年間已令香港跟珠三角形成關係極密切的經濟區。
我們認為只要讓企業按經濟效益辦事、讓企業依隨無形之手導引,兩地之間進一步深化合作、深化關係是自然不過的事,用不着政府強出甚麼主意或出甚麼點子,也不用擔心有甚麼不同意見。
至於區內的基建配套問題例如是否興建港珠澳大橋。我們認為解決的方法也在於市場機制內,只要兩地政府按市場規律、按經濟效益辦事,那投資者自然會按有關基建或大橋的效益、回報作研究。若投資者發現建橋符合經濟效益,他們自會力爭盡快興建及完工,根本不勞兩地政府爭拗或擺平甚麼利益。
(圖)林樹森先生昨日因記者提問港粵合作而突然大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