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企業講求規模經濟,要平均成本下降,企業便要有規模才行,故中小型企業的生存空間便會愈來愈少。昨日談到台灣的書店,它們亦遭遇競爭劇烈的問題。
在未到台灣之前,已聽說過誠品書店,只知道書店很大,有很多種類的書籍。但到過台灣之後,才真正領略到甚麼是書店。特別在中文書籍方面,比香港任何一間書店都要齊全,在雜誌方面,差不多外國流行的雜誌,也在那裏可以買得到。而書店的環境亦十分舒適─柔和的燈光配合輕音樂,再加上大量的書籍,在書店之內可以花上不少時間。看書看累了,可以到書店的餐廳喝咖啡。
最特別的是書店的開放時間很長,在放工之後再去逛也沒有問題,因為其中一間誠品書店是24小時營業的。而像京華城那間分店,也要到凌晨二時才關門。
筆者特地在夜深時分到書店見識。商場內其他店子已關門,只剩書店繼續營業。而在深夜時分,書店仍然到處是人,特別是在消閑書籍及雜誌區內,更是人頭湧湧,這令到筆者大開眼界,心想如果在香港有這樣24小時經營的書店,早已因客源不夠而關門大吉了。筆者亦深深感受到,台灣人仍然很喜歡看書。
新型的書店夠大、夠「光猛」,而且營業時間夠長,客人可以在舒適環境下看書,因此吸引了不少客戶。至於傳統的書店則因為規模較小、競爭力弱的問題,所以已漸漸被淘汰──這就是市場規律。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