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低佣金制撤銷已成定局,惟有希望投資者不會將價就貨,香港不少服務業在價格競爭下,質素已經慘不忍睹,證券業服務存在不少增值空間,鬥平只會是死路一條,亦未必對顧客有利。
筆者始終認為改善中央結算服務,對中小型行非常迫切,先行除去託管風險,在公平的擂台上競爭,才可以服務質素爭取客戶,不然縱使如何增值,顧客有戒心,亦不會選用經紀行。大行及銀行在制度漏洞下得益,自然不會追求改革,可惜官員欠遠見,業界又不見團結,令這種無理情況不經不覺已持續接近10年。
昨日收到一封電郵值得一談,一位讀者持有福田(420)超過13年,到今時今日回報超過5倍,表面看相當驚人,如果以複合年增長率計算,則平均是一年15%左右,也算是不俗,不過福田是要到最近兩年因為中國入世才有脫胎換骨的表現,在之前10年時間表現平平而已。
這位朋友毅力意志驚人,最終取得合理回報是可喜可賀,但未必有太多人留意到,這次投資的勝負關鍵,是福田大股東嘗試私有化卻失敗的事件,否則就算他眼光獨到又有信念堅持,也沒有可能取得收成。
97年前香港處於資產膨脹期,炒樓炒股賺錢容易,所以看不起邊際利潤不高的工業股,現時市場將注意力轉移工業股,實際上是一件好事。不過,由於工業股質素良莠不齊,投資意欲又今非昔比,所以工業股縱使已急升,估值亦並非太高。
筆者希望市場文化會繼續循正途發展,優質管理的上市公司能夠受市場賞識,亦能夠借助市場集資壯大。現時基本上沒有制度制衡,小股東勢孤力弱,好公司又未能反映價值,是雙輸的局面。這個讀者的例子,令筆者聯想到寶途(現改名IMIGlobal,585)小股東的情況,如果沒有了那次具爭議性的出售資產,不知寶途在今日又會如何表現。
黃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