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特設基金報道<br>資助專業缺透明度無成果

特首特設基金報道
資助專業缺透明度無成果

港府財政緊絀,因此本年施政報告再難大灑金錢「派糖」。其實特首董建華過去五年,已動用數以百億元公帑,設立多個基金以資助不同行業及團體,不過這些基金表現參差。

【記者羅偉光報道】在○一年的施政報告中,特首董建華動用一億元設立「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以等額資助形式,撥款予非牟利專業團體進行「有益項目,提升專業服務水平」。計劃實施一年,已遭受諸多批評,包括審批準則不清晰及缺乏透明度,又沒有量度撥款效益的指標,如何提升專業服務水平是未知之數。
醫學會去年成功向「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申請撥款五十一萬元,舉辦為期兩年的「港滬及珠江三角洲醫學專業交流計劃」,首次活動於去年十二月訪問了廣州、順德等地。

兩年六次外訪
團長醫學會會長、立法會議員勞永樂表示,此行「認識了很多國內同業及官員」,雖未有實質成果,但加深兩地醫學人士了解,計劃兩年內會舉行六次外訪,下次目的地是上海。他強調,港府只資助主辦機構負責人的費用,其餘團員均是自費參加。
醫學會利用政府資助辦訪問團,但有專業團體成員卻質疑,這種走馬看花式的交流活動,對提升專業服務水平實際作用不大,「係咪搞幾次旅行團,就幫到專業人士呢?」
工商及科技局資料顯示,資助計劃第一輪申請尚算踴躍,共有七十四宗申請,但只審批了二十一個項目,撥款一千多萬元;到第二輪申請,數目驟減一半至三十五宗,最終只批出了十六個項目共四百二十萬元。(見表)

變相製造限制
團體反應冷淡,主因是當局規定,申請團體須以一對一等額方式參與項目,即是團體須付出與資助額同等金額合辦項目,以避免濫用撥款,卻變相限制了規模較細的專業團體的申請機會。
針對上述問題,評審委員會上月中舉行會議,有成員建議當局放寬申請條件,容許以個人名義提出申請,以讓更多人獲得資助;而工商局會研究制訂表現指標,評估項目是否符合成本效益。
評審委員會成員劉炳章表示,現時難以評論計劃成效,他說:「資助計劃只實施了一年時間,可以再運作多一段時間才作大規模檢討。」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