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魔戒》精神對抗困境

以《魔戒》精神對抗困境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科學學系講師 蔡子強

一連談了整個星期施政報告,連自己也覺得悶,不妨換換角度,從電影《魔戒》說起。我曾說過,美國總統列根擅長在困難時期講小故事感召人心,我想如果阿董及阿松也懂得拿個像魔戒的故事,在施政報告及財政預算中微言大義,那政治便不會如此悶蛋了。
《魔戒》講的是甚麼?那是一個關於小人物也能成就大事的故事;那也是一個關於「希望」的故事。
《魔戒》故事的主角是Frodo及他的幾位Hobbit族朋友。Hobbit族人大都貪玩識食,生活只是圍繞享樂打轉,一日要食足七餐,參加魔戒遠征隊,帶的不是刀刀劍劍,又或者甚麼護身法寶,反而是沙煲鑊鏟,一於民以食為天。Frodo的幾位朋友甚至試過為了要滿足口腹之慾,不惜在險境下生火煮食,惹來敵人,差點令Frodo送命。但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偏偏就是這樣的小人物,最終成就大業,甚至在過程中「悟道」、「得道」。

掌握自己的未來
Frodo多次因挫折而氣餒,埋怨為甚麼魔戒就是要掉入自己手中,教他這個小人物承受「生命中不能承受的重」,但每當他想起亦師亦友的灰袍巫師Gandalf說過:「既然要發生的已經發生,無人再可以予以改變,我們唯一可以掌握的,就是我們的未來。」心裏便釋然起來,坦然面對命運。
香港人其實也很似Hobbit族人,一向只信「最緊要好玩」,亦從來不會扮偉大,說要成就甚麼大業。但正如Frodo拾到魔戒一樣,我們也碰上金融風暴,成了可能是我們前半生最大的困阨,但我們能否從Frodo及其Hobbit族朋友身上得到點啟示,樂天知命一點?
Frodo最後可以倚靠的,並不是大英雄Aragorn;也不是法力高強、身懷睿智的Gandalf;也不是精靈領袖KingElrond,反而是身邊平平無奇、其貌不揚的小人物朋友Sam。電影幕後製作班底在訪問時指出,他們相信人類最有力的武器是堅毅、友誼,與愛情。

我想港人如要克服當前的困境,把自己及香港帶出谷底,道理也一樣,再不能寄望偉大的政府,最後只有倚靠自己,相信自己也能成就大事。
就如有一次,Frodo差點敵不過心魔,正想放棄魔戒之旅的使命時,意想不到,竟然由毫不起眼,身邊的朋友Sam,說出一番擲地有聲的話來:「我以前年幼不明白,但經過這麼多經歷後,我終於明白到,歷史上有很多偉人及英雄,在他們成就大業的過程中也曾遇到過困難,經歷過恐懼,他們也曾經躊躇過、恐懼過、甚至退縮過。但他們之所以成為偉人及英雄,是因為他們最後關頭始終都沒有放棄。為甚麼他們能夠堅持到底?因為他們心中都存有一股信念;那麼這股信念又是甚麼?就是人世間還有一些美好的事物,值得他們為此而努力奮鬥。」

希望永遠在人間
更何況,只要我們擁有堅定的信念,希望永遠在人間。這也是貫徹《魔戒》全片的主題。
正如精靈女王LadyoftheWood曾對魔戒遠征隊說:「雖然你們已瀕臨崩潰,但只要對夥伴仍抱有信心,團結一致,那麼希望仍然在人間」;Rohan國危城告急,三百人抵禦一萬獸兵,戰至幾剩一兵一卒,但武士Aragorn堅信朋友Gandalf的諾言,相信「五天後當晨曦初現,絕境中便會見到曙光」,拚死堅持到底,結果也真的力挽狂瀾,反敗為勝。
今時今日的香港人,所缺的是否就是魔戒故事中的這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