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坦誠面對施政危機

應坦誠面對施政危機

特首的施政報告對民生政策並沒有任何細節,初時還心存希望,以為會由各問責官員分析各政策範疇現時的處境,坦白地說出遇到的問題,總結過去的成績與失誤,並訂出施政的優先次序及時間表,提出未來四年多的施政細節。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黃洪

可惜,特區新領導班子又再次令人失望。無論是施政綱領,或這數天局長們會見傳媒的表現,我仍看不到各政策施政的方向、優先次序與細節。施政綱領與過去一樣,只是流水帳式,將未來一年半經已肯定會推行的政策羅列出來,並沒有中長期的分析與計劃。在記者會中各局長亦沒有作出細緻的政策分析。反而最吸引傳媒注意的,是局長們「放氣球,試反應」的言論,遂有財政司對「中產階級」加稅及教育統籌局局長對高中及大學學生加學費的報道與反應。

欠細節作理性討論
平心而論,要有能力的人負擔多一些稅收,其實是符合稅制公平的原則;但由於沒有政策的細節,我們根本不能作出理性及深入的討論。例如我們沒有不同階層在直接稅及間接稅的稅務負擔資料,根本難以討論在現時的稅制上作改動是否符合公平原則。究竟薪俸稅的累進程度在通縮及減邊際稅率是增加還是減少,我們可否增加稅級及增加高稅級的邊際稅率,來達成有能力的多負擔的目標。但現時政府並沒有提供任何數據與分析,與推行的細節,我們基本無從討論或分析。受影響的人亦不知政府會如何向自己開刀,下刀的深度如何,所以無論是中產階級、高中及大學生都只能作出條件反射式的反應,逢加必反。
香港面對嚴重的經濟下滑,市民面對嚴重的失業,政府面對嚴重的財赤。我們明顯處於前所未有的危機,而最大的危機在於我們對香港社會缺乏信心,缺乏盼望。但在今次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未能把握時機,坦白地詳細地將危機呈現給各市民,透過整體危機意識的建立,來令社會中不同階層、不同的利益團體加強凝聚,真正共度時艱。
特區政府現時採取的策略並不是「管理危機」,而是「管理期望」,透過不斷降低市民對政府施政的期望,而維持本身管治的穩定。各官員不斷明示及暗示未來數年,大家都要過緊日子,加稅、加費、公務員減薪、公共及社會服務縮減,將會是大勢所趨。政府透過管理市民的期望,令市民接受這些不受歡迎的做法。

應該提出長遠前景
上述的做法,明顯是由於高官出現精英心態,認為大部份市民沒有能力亦沒有共同的集體與憂患意識去面對香港的危機。我並不同意有關分析,反認為若要解決現時香港的危機,必須要將施政問題坦白地完全地呈現於社會大眾之中,要不同利益團體直接參與及討論協調彼此利益,並不再由政府作裁判角色,分配社會資源。
我們要以「時間換取空間」,提出較長遠的前景與解決方案,並着意加強「社會記憶力」,表明那些可以為整體社會及長遠利益而犧牲短期利益及自己局部利益的團體,社會會記着他們的貢獻,在未來作出補償。例如若首長級公務員願意大幅減薪及削減福利,社會願意將來經濟好轉,政府的收入增加時,以花紅或與業績掛鈎的方法,補回其現時減少的入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