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法治不容妥協

香港法治不容妥協

在二十三條立法動搖港人對法治信心之際,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昨在法律年度開啟儀式上,面對台上的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律政司司長梁愛詩、台下逾千名法律界人士及嘉賓,力斥香港回歸後當權者不斷將法律淪為達到政治目的之工具;他堅決地表明法治不容妥協。 記者:陳廣慧

【本報訊】行將卸任的大律師公會主席梁家傑,昨日藉新法律年度開始之際發表「法治宣言」,強烈譴責特區政府在回歸五年多來,「令法律淪為達致政治目的之工具」;他強調,法治是令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其他城市極為重要的元素,同時法治不容妥協,並要求終審法院首席法官李國能將此「記錄在案」。
法律界人士雲集的二○○三年法律年度開幕禮昨日黃昏在灣仔會展舉行,李國能在金紫荊廣場檢閱警察儀仗隊後,率領全體法官進入會展新翼大禮堂,分七排並列典禮台上就座。

「法律變得為政治服務」
梁家傑發表演講時,一改過去傳統沒有提及大律師今年的工作,而是圍繞法治問題炮轟政府達十分鐘。他開宗明義說:「二○○二年可謂多事之秋。」隨後即引述居港權事件、警方選擇性拘捕及檢控示威遊行人士及《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等多個案例(見表)。
他又列舉政府倉卒推行問責制、立法減公務員薪酬、為完成二十三條立法設定時限為例,強烈批評政府在回歸以來多次違反法治原則,將政策願望凌駕於遵行依法正當程序的考慮之上,令「法律變得為政治目的服務,法律淪為達致政治目的之工具」。

23條將社會分化推向高峯
他批評政府在處理居港權事件過程中,「犧牲了社會和諧和司法自主權,代價相當昂貴」,而釋法事件更「使人感覺終審法院的判決,只有在政府認同的情況下才可以是最終判決」。
他又認為四五行動成員梁國雄等人被控,令人認為法律已被用作為統治工具,他呼籲政府就《公安條例》進行廣泛諮詢,使條文能符合現代社會接受的人權標準。
談及二十三條立法諮詢,梁家傑更強烈指摘政府,「採取家長式抱殘守缺的心態」,只為立法建議「保駕護航」,甚至樂於「拉一派打一派」,將社會分化和兩極化推向新高峯。他激動地說:「政府不需懼怕一個對香港有承擔,肯為香港利益仗義執言的公民社會,相反應為擁有這樣一個充滿生機和動力的社群深感慶幸,並心存感激。」他呼籲政府立刻宣布就二十三條進行第二輪公眾諮詢。
梁家傑神情凝重地對李國能說:「首席法官,請容許我重申並記錄在案,法治是令香港有別於中國內地其他城市極為重要的元素。」並強調法治不容妥協。
律師會會長葉成慶在致辭時也呼籲政府,先把二十三條的草擬法例向公眾諮詢,才進行立法程序。
大律師公會前主席湯家驊,和將於本周四大律師公會執委會改選中,接棒任主席的現任副主席陳景生均認為,梁家傑的演詞與歷任主席差不多,毋須特別感到驚訝。
身為大律師的民主黨前主席李柱銘也認為,在文明社會受到嚴重威脅時刻,梁家傑作為法律界領袖,利用今次機會為維護法治作最後努力絕對應該,否則就對不起所有大律師。

梁愛詩一直沒直視梁家傑
不過,在台上一直沒有直視梁家傑的梁愛詩,在典禮結束後對梁家傑的發言表示「相當驚奇」,質疑他為何在演詞中不提行業發展,反而針對政府。而政府晚上更發表長達四頁的聲明反駁梁家傑,指他的評論「流於概括誇張」,與事實不符,並對梁家傑的發言四度表示遺憾。

梁家傑(右)昨致辭批評港府將法律視作達致政治目的之工具。圖為他與李國能(中)及梁愛詩(左)在典禮上並排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