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特首第二個任期的首份施政報告發表,今次的特色是發表的講話時間大大縮短,報告內容十分簡單,只提及改善經濟的大方向,但實質內容就由各部長闡釋。
至於核心有關改善財政赤字的方法,大家都估計不外乎開源節流,亦即加稅及削減公務員人工或人手。而有關實質內容,還有待三月財政司司長發表財政預算案之時,才有分曉。
極其量這份施政報告只算是中性報告,對經濟或金融市場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影響。因為其中實質內容很少,要待部長落實有關經濟改善計劃,才能得知對經濟及金融市場的實質影響。亦因為這份施政報告沒有新的措施出台,大部份改善經濟及財政赤字的方案都在市民的意料之內,因此,甚至有報章不把施政報告的發表放在頭條刊登呢!
施政報告發表的翌日,有關的官員接受傳媒的訪問時,似乎真的不明白那些聽眾為何有那麼大的怨氣?他們不滿特區政府在過去數年的表現,把官員罵得很兇,甚至有些謾罵情況出現。
坦白地說,過去數年,特區政府的政策確實有失誤,絕對應該批評,但是經濟不景,市民生活困難,有些卻是全球一體化以及金融風暴的後遺症。
回歸以後,市民對於特區政府期望很高。可能希望愈大,失望愈大,但在港英時代,市民對於政府沒有期望,所以就不會有失望。可能現在市民應該調整心態,不要再期望政府可以做些甚麼,而是要自力更生,發揮自己所長,讓市場發揮其力量,才是上策。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