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今次民企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投機性買盤所推動,背後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基本因素改變所支持,所以小投資者應小心為上。
由於紅籌國企近日表現強勁,連帶民企亦在「追落後」的概念帶動下造好,如格林柯爾(8056)、浙江玻璃(739)等民企股份,上周五升幅便高達三至四成。基本上,今次民企的上升,很大程度上是投機性買盤所推動,背後並沒有甚麼特別的基本因素改變所支持,所以小投資者應小心為上。
自從去年年底發生一連串企業醜聞後,投資者對「民企」都望而卻步,但我們應否以此定「民企」死罪呢?平情而論,過去十年中國以開放經濟為主導,因而令民企數目飆升,成為社會上主流。香港若真的如施政報告所提及般要維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民企來港上市的數目便應該更勝以前。因此,我們不應因民企一時的醜聞而對其避之則吉,反而不妨以一顆平常心來分析。
國企於93年在港上市,當其時國企股價表現的起落頗大,原因是當時國企數目不多,而且市場深信在中央的支持下,國企股「有升無跌」,於是引來投資者無限憧憬。而事實上,當時國企的「三角債」問題早已存在,只不過香港的投資者未能得知而已。直至94至95年間,中央實行宏觀調控,加緊國企改革步伐,誰知這樣一收,國企股全部應聲下跌。現時民企似乎正步當其時國企的後塵,好像前年民企開始來港上市,市面都極為樂觀。而民企去年年尾的假帳問題其實與當日國企三角債問題非常相似。而事件被揭發後,直接對民企股價帶來沉重的打擊。因此,不論投資於民企或國企,第一轉的投資者總是輸多贏少。但是,這個似乎是任何類型股份必經的階段,市場需要一段時間讓這些企業去成長,而我相信民企經過假帳事件後,將會進一步加快成熟。所以,早前因為投資民企而失利的投資者,實不應採取消極態度,反而要更花時間去了解民企股,因為民企股未來在港會佔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當然,民企股能否加快成熟,並非單看企業本身努力,監管機構同時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去年細價股事件及民企帳目問題,令本地投資者對監管機構大失信心,既然特首表示要鞏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便必須盡快強化現行上市監管規例,恢復投資者的信心,為未來民企來港上市再鋪路。
我們只要搞好金融市場的「基建」,成為國內企業融資的窗口,自然會有優質的公司來港集資,而並不是我們要北上求企業來港上市。另外,政府不斷強調加快珠三角的融合,我覺得除了物流運輸外,金融業已悄悄地跟鄰近地區融合起來。而事實上,不少同業已積極北上尋求合適的民企來港上市。若果監管機構改革步伐加快,金融業的融合料事半功倍。陳永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