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政府每天都在急,不是急市民所急,是急於解決財赤;而一急之下,不是人急智生,而是藥石亂投。李國章四出與大學商討減資源與撥款事宜,已經是傳聞甚烈之事,而李局長更加在星期六公開宣稱政府正在研究加高中及大學學費。
筆者一直認為財赤並不是香港的真正危機,是否善於理財,善於調動資源,有清楚的經濟發展方向,更為重要。就算維持了每年六百億的財赤,儲備亦足以支持到董建華離任的四年時間,要防止所謂港元受衝擊,只需發行定息債券,向存在銀行不用的三萬七千億港人存款借一小部份備用,就完全可以。錢又應該用在甚麼地方?原則是投放在有利香港長遠發展,及能短期刺激經濟,解決就業問題的地方。這樣說來,要加高中及大學學費,就是非常矛盾與失策的做法。
客觀效果,是令到負擔不來的學生不再升學,而只能加入競爭低學歷的工作,令青年人的失業率再上升(目前十五到十九歲的失業率達百分之三十)。在高學歷已經非高薪保證的今天,成績較差的學生選擇不升學是正常,但長遠效果是令到香港的人力資源水平下降,競爭力亦下降。
現實地想一想,每年四萬多的學費加雜費及生活,是六七萬元,三年下來是二十萬的負債,對畢業後只有六千到八千入息一個月的大學畢業生,算不算沉重負擔呢?再加學費?說李國章與董伯根本不明民間疾苦,不為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