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近日表現強勢,布殊總統提出的減稅刺激經濟方案似乎博得投資者的歡心。問題是,減稅所帶來的正面作用將會被其他因素所抵銷,美國經濟依然會呆呆滯滯,跟現在沒有兩樣。
雖然聯邦稅將會調低,但美國消費者的負擔並沒有減輕,因為地方政府稅和各種保險費行將大增。美國地方政府窮,紐約的財政問題人盡皆知,加州的財赤亦大得驚人,大概相當於州政府每年開支的25%。面對財赤問題的還有很多個州,這意味美國全國各地今年都很有機會提高州或地方政府稅。
此外,美國企業指出,員工的醫療保健成本去年平均增近14%,增幅為1990年以來最大,亦遠高於通脹率。至於2003年,僱主預料醫療保健成本會再漲14%,而其中近半大僱主表示,員工今年要為醫療保健計劃負擔較多的款項,即是多付一點保費。
其實,醫療保費增加,不論由僱主支付,還是由僱員負擔,對經濟的負面作用都是一樣的。若新增的保費由員工負擔,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便會下降,能夠用於消費的錢自然減少;如果新增保費由企業支付,那麼公司盈利必受影響,股市也就因而更難復甦。此外,那些沒有公司或公共醫療保健計劃保障的美國人,今年要負擔的醫療保費增幅更大。專家說,今年新造的長期保健計劃的保費,簡直如「火箭飛升」(特別是年輕人)。有調查發現,在科羅拉多州,一個45歲居民今年投保長期保健計劃,保費竟然倍增;在密西西比,同一年歲的居民投保同一類保健計劃,保費更比去年高出121%。
除了醫療保費飛升外,業主今年為物業投保,亦要付出更多保費。過去兩年間,美國某些地區的物業保費已大增6成甚至更多,專家估計,未來12個月將會再增5至20%。各種保費近年大幅調升,主因是保險公司不能再像90年代那樣,靠其投資組合增值來填補虧損,惟有加價。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消費者能夠用來花費的錢只會愈來愈少。
最後我想指出一點,美國聯邦政府大幅減稅必會導致財赤激增,再加上聯儲局寬鬆的貨幣政策,美元滙價定必進一步走貶,美息最終必會調高。因此,我依然忠告各位讀者不要沾手美國金融資產,也不要持有美元,雖然過去一年美元兌歐元已下挫逾16%,但相信還未見底。
(本欄隔周逢星期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