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責制上場,施政報告的記者會也搞搞新意思。以往,局長一個接一個,輪流舉行記者會,鎂光燈每次聚焦一個主角;今年,十一位問責局長分成四組,三位或兩位同時舉行記者會。這種安排確實比較「團隊」,有甚麼跨局的問題馬上已經可以解決掉;但缺點是記者向每位局長提問的時間,其實相應減少了。
上星期五,最先上場一併開記者會的是與經濟範疇的局長:工商及科技局局長唐英年、經濟發展及勞工局局長葉澍堃,和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馬時亨。
冷眼旁觀,唐英年表現最「突出」。一個人的出身背景,總是在不輕意間就完全流露。紡織世家出身的唐英年,做慣大老闆,實在不懂如何做布景板。當其他兩位局長回答問題的時候,明顯見到唐局長有點心不在焉。當人家正經回答問題,他會突然俏皮地笑了;然後,你又見他皺起眉頭,不知在想些甚麼。
他對兩位局長一點沒有不耐煩,甚至你會察覺他對出席類似記者會有點興致勃勃,但當鎂光燈不是射向他,但鏡頭卻又以他做背景,他就不知道如何做好默默在聽的配角角色了。這方面,在政務官階梯一層一層走上來的葉澍堃、在商界也是一層一層走上來的馬時亨,表現就自如得多。大老闆從政,都有這個問題嗎?
(圖)唐英年出席施政報告的記者會時,表現最「突出」。
電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