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併的行動,通常出現在兩間上市公司身上。而合併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享有規模經濟(EconomyofScale),亦即是產量愈高、平均成本愈低的狀態。
在全球一體化的情況下,要降低成本,公司便要有一定規模,才具有競爭能力。以汽車製造業為例,生產一輛汽車,所需要的零件可能達數千個以上,而由設計以至生產,都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但因汽車是耐用消費品,而且價格昂貴,所以消費者在買賣汽車之前,考慮會非常審慎。
環顧現時的汽車市場,高檔市場大部份由德國汽車所壟斷,而中檔汽車市場則是日本車及美國車的天下。至於中下檔的汽車則由韓國及日本車所霸佔。以往汽車公司所爭取的是個別的市場,但現時世界奉行簡約主義,汽車公司便要考慮生產一些價廉物美、能夠迎合各個市場需要的汽車,才能夠生存。
過往,生產一些概念汽車,可能只生產數萬部,而售價約兩三萬美元一部,市場仍有可為。但現在,生產商可能要擴大產能,生產一些售價在一兩萬美元的小型房車,才有足夠的營業額,維持公司的運作。
而規模經濟是指,當公司生產規模愈大,生產的平均成本便愈低,公司在市場上便愈具競爭力。所以汽車生產商近年都積極地進行合併及收購,希望擴大公司規模,以降低生產成本,以便能在劇烈競爭的環境下繼續生存。